这条土路传说是当年运输琉璃瓦的“皇道”,路前方就通往闻名的皇瓦窑遗址所在地。

如今这片空旷的土地上,只有几户人家,还有大片的耕地,在这里能看到原生态的鸟儿,还有最原始的农耕。
皇瓦窑遗址上的这间民居,据说有70多年历史,房东也是年近70岁的老人。
皇瓦窑遗址的民居具有满族民居特色,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烟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一侧。
走进民宅院子,只见房屋墙面、院子里的围墙,都能寻找到当年“皇瓦窑”烧制的琉璃砖瓦的影子。新中国成立后,曾利用皇瓦窑烧制民用缸、罐,一直持续到1970年后。所以老宅院子里的三年都不曾挪位置的几口大缸,估计也是皇瓦窑烧制。
老宅里尚存的“皇瓦窑”当年烧制的带有龙纹的残瓦。
被砌在墙柱下尚未上釉的皇瓦窑“废料”。
老宅角落里的皇瓦窑废料。
皇瓦窑遗址建造的民宅。
皇瓦窑遗址民居住处,天上有鸟儿,地上有猫儿、狗儿,还有家禽,羊群,生机一片。
生活在皇瓦窑遗址的村民,据说很多都是侯式窑主的后人。据说现在侯式窑主的后人又重新开始烧窑了。

皇瓦窑遗址如今是大片的耕地,这是坐落在耕地田间的山神庙。
这是在皇瓦窑遗址附近的一个水塘,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山泉。
皇瓦窑遗址之一。
琉璃影壁原来立于皇瓦窑,为清道光21年修建。1960年因秋季涨水,地基下沉,海城市政府为了加强保护,迁移到海城市厝石山公园。——2013年摄于海城措施山公园。
琉璃影壁是清朝皇族御赐侯家(皇瓦窑的始创者)修建的,作为皇瓦窑的标志,显示了侯家当时的尊贵地位。整个琉璃影壁高4.39米,东西宽6米,壁身厚0,8米,壁顶为起脊两坡式,脊饰卷云型绿琉璃筒瓦垅,檐头有圆形瓦当和滴水瓦。脊两端各有一玻璃鸱吻。
1988年琉璃影壁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立于琉璃影壁之后,“文保碑”背面刻有文字:海城析木镇缸窑岭村缸瓦窑以烧造各色琉璃器闻名,清代为烧制宫廷陵寝的琉璃瓦而被称“黄瓦窑”,并受皇帝封赏,窑主侯氏为感皇室恩而造该影壁,影壁原建于析木镇缸窑岺村,1964迁出现址。
琉璃影壁正面的方子是侯式窑主歌颂当朝、忠于皇上的象征,选用三幅图案,以中为主,附以两侧。中间的图谱是鹤、鹿、灵芝、祥云、浮日组成的“鹤鹿同春”,祝愿皇帝延年益寿、万寿无疆,左边的图谱由竹组成的“爆竹平安”,以展示侯式窑主以赤诚的心愿,以爆竹为声保佑当朝皇帝的平安;右边由松树组成的“寒松劲节”,以示侯式窑主永不变心,忠于皇室。
琉璃影壁的背面。
琉璃影壁的背面也是选用三幅图案。中心“麒趾呈祥”,左边为“连升三级”,右边为“封侯持印”,每个图案都是色彩鲜明。
拍摄日记:
沈阳故宫、福陵、昭陵的建筑是人们所熟悉的,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建造时所用的琉璃瓦,是出自海城皇瓦窑。这次的海城寻古之行,在海城厝石山公园,重新审视了出自皇瓦窑的琉璃影壁。在三库色一再的推荐下,再次寻访皇瓦窑遗址。
皇瓦窑,位于海城析木镇缸窑岭村,是一处御用官窑遗址。是一座清代琉璃窑,目前仅剩遗址,因内有大量待解之谜而一直为考古界关注。皇瓦窑,顾名思义,就是给皇帝的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地方。过去只有皇宫和庙宇才能使用琉璃建筑构件,与木质建筑材料相比,琉璃具有豪华气派,不易被火烧等特点。有资料说:皇瓦窑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处烧造宫廷琉璃窑址,它参与过沈阳故宫等建筑的兴建和维修。因为在皇瓦窑遗址出土的不少废件上写着“清宁宫”、“崇正殿”、“福陵”等宫殿、陵寝的字样。
在遗址的田间小路上,就能看到很多没有上釉的砖瓦碎片,烧窑时的废品,术语成为废件,废件普遍没有上釉,因此推测当时的釉很贵,所以稍有缺陷的构件不经上釉就被丢弃了。
清代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为北京故宫、陵寝烧窑的赵窑,另一处就是皇瓦窑,皇瓦窑在清代琉璃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皇瓦窑地处群山之中,东山有白土,西山有红土,北山又有两条名为大龙湾泉和二龙湾泉的山泉,是烧窑的绝妙之处。所以金元时期就在此兴建窑址。皇瓦窑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另建琉璃窑,并经历了由盛到衰最后消亡的过程。
皇瓦窑,始建于后金天命六年,停烧于清末。历十二代皇帝,290多年(1621——1911)几乎与大清王朝相始末。新中国成立后,曾利用皇瓦窑烧制民用缸、罐,一直持续到1970年后。如今窑炉全部停烧,并彻底废弃。
黄瓦窑遗址,作为辽宁省现存的唯一一处官窑遗址,于2014年被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影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为琉璃窑主侯式烧制琉璃瓦有功而御封修建。现坐落于海城市厝石山公园。
拍摄地点:辽宁海城析木镇缸窑岭村、海城厝石山公园
拍摄时间:2013年11月2日、2016年4月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