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兴城古城南门,恢弘的石牌坊迎面可见,祖大寿的“忠贞胆智”坊为头道牌楼,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

石牌坊最顶部有个白色花岗岩雕成的大象,喻为“吉象有余”,代表吉祥的意思,是祖大寿对自己的祈福。

祖大寿石坊,用灰白花岗岩建造,高11.5米,宽15米,檐顶筑一石塔。正楼·下有三重额枋,上层正面(南)阴刻“忠贞胆智”,意为忠心耿耿,智勇兼备。背面(北)阴刻“廓清之烈”,以褒奖祖大寿胆略与战功。正楼三重额枋的中、下层其正背两面内容相同:中层阴刻“四世元戎少傅”,“四世元戎”是指祖家四代为将。少傅,古时官名,明清时为大官司的加衔,无实职。下层阴刻祖氏四世官爵。
但历史中的祖大寿(1579-1656),却颇似李陵以降服清军为收场,“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是对其一生最好的总结。

在石坊顶部向下有个小石匾,上刻两个字“玊(su)音”,引起了很多有人的兴趣。“玊音”原意是朽木或琢玉之功,音是借用字,表示皇上首肯的意思。
“玊”字的来历:据说,当年祖大寿谎报军情欺骗皇帝,当上了宁远总兵,为了标榜他抗清卫明的功勋。为建牌坊两次征用能工巧匠,并吩咐石匠在牌坊上端刻上“玉音”二字。可石匠师徒二人不满祖大寿欺上瞒下的行为,便把“玉音”刻成“玊音”。然后对祖大寿辩解说:“若是奉圣旨修牌坊就可以刻“玉音”,若是皇帝亲口答应了也可以刻成“玉音”。你修牌坊一无谕旨,二没有皇帝的亲口允诺,就得刻上“玊音”了,这叫做"万岁点头了"。”。祖大寿觉得石匠说的有道理,不但没杀了他们,反而奖赏了他们。

石坊上密布精美的浮雕,图案包括出征图、交战图、受降图等人物形象,寓意其戎马生涯。

仿木结构的石坊上,除了双龙戏珠以外,还有动植物浮雕,从牌楼的一角,就可看到匠心独到的精美细腻的浮雕。

“头道楼牌”廊柱上的人物石雕。

头道牌楼中间两石柱的南北各靠有一对石狮子。

头道牌楼下的大石狮子。祖大寿石坊曾于1969年拆除,1988年又在原地复立。

祖大寿石坊的背面(北)。刻有“元勋初锡”。

北面是祖大乐石坊俗称'二道牌楼”,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用赭(zhe)色岩石建造。其石坊高16.6米,宽13米,它的最上面第一层和“头道牌楼”一样是“玊音”,形式比祖大寿石坊瘦长,因而门洞显得特别高。正楼下二重额枋。

二道牌楼也为单檐庑殿顶,廊柱上用楹联代替了祖大寿石坊的人物雕像。

石坊的柱子两侧有两对石狮子。当地人都把它们看成是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的象征。传说建造石狮子的石料是由蓬莱采运的,因其产地有仙气,故石狮子也有灵性了。几百年来一直流传一个风俗,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全城的男女老幼都愿意来到石狮子旁,以求摸狮消灾,祛病。
2004年初,石坊的一对小石狮子被盗,另两个曾一度被铁栏杆维护起来,后来这对小石狮子也被收为馆藏文物了,现在所看到的都是赝品。

两座牌坊相距85米。

“二道牌楼”上的精美细腻浮雕。

牌坊,大都是歌功颂德的纪念性牌坊。可这两座石坊,却是记录两个明末将军投降历史的耻辱标记。原本明朝末期皇帝朱由检,默许守卫辽西将领祖氏兄弟自行建立石坊,以标榜抗清卫明的功勋,但后来事实与此相反,祖氏兄弟曾两次投降清军。这两座牌坊也成了后人耻笑他们的把柄。后来清朝乾隆皇帝东巡祭祖,路过宁远曾题诗一首:“燧紧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若非华表留名胜,谁识元戎事两朝。”,内容就是讥讽祖氏投降行为的。

和两座石牌坊在一个中轴线上,也是兴城的中心位置,有座钟鼓楼。鼓楼楼高17.2米,分三层。基座平面为正方形,高如城墙,其下砌通向四条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砖砌成,分东西南北各筑拱形通道。其上部为两层楼阁。鼓楼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

钟鼓楼下面的拱形通道。
相关资料:
明崇祯三年(1630),崇祯皇帝中反间计,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后,为笼络安抚袁氏部下,先后为镇守辽西边关有功的祖大寿、祖大乐堂兄弟建旌功石坊,为了让他们继续效忠朝廷。
这两座石坊造型均为仿木结构,四柱三间,单檐庑殿顶式,南北相距85米,合称祖氏石坊。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