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街会馆(又名关帝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三街会馆为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城所。在明代末已经出现,在清代粤海开关以后始定名为“三街会馆”。

石门框上的一幅对联。三街会馆的建筑已无从考证,经数次大修而成为现今的面貌。

三街会馆的大门,两扇木板门上,分别有个门神。三街会馆是一个二进三间的中式建筑,建筑面积不大。

走进三街会馆的大门,还有一道比大门还高的“中门”,这道门平时都关闭着,只会在关帝诞等节庆的时候,才会“中门大开”,方便善信参拜。

走进三街会馆会看到很多牌匾。




会馆开设之初,即设有关帝殿和财帛星君殿,议事与庙宇合一。后来,会馆功能消失,庙宇成为会馆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为关帝庙。



建筑结构采用的是抬梁式木结构。屋脊高起透空。


三街会馆的主入口,有方形石柱和石坊,其上有精致的彩色浮雕和石雕装饰。


拍摄日记:
在热闹的新马路,看着街上的指示路牌,来到了三街会馆。眼前的三街会馆,外观是中式建筑的瓦顶灰墙,这里显得很安静,比起周围的洋楼,显得低调了很多,是两座青砖瓦房,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出入口处几乎没有多大的空地,而且很杂乱的样子。想拍个房子正面全景都很难。
三街会馆的匾额上方,还有个匾额,上书关帝古庙。
相关资料:
三街会馆(又名关帝庙),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庙宇,为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
“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初设时为商人议事的场所,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