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喀什噶尔老城的东南端,矗立着一座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黄土高崖上分布着清一色的古老民居,维吾尔语叫做“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喀什高台民居就是一首古老的歌。

高台民居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部是维吾尔族,他们世代聚居于此,在这里生活繁衍生息。
小巷里随拍。

早在2000多年前就存在的高台民居,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都曾在此留过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喇嘛汗王朝的王宫就建在这片高崖的北坡上。如今高台民居完整地保留下这片“建筑活化石”,据说50多条迷宫般的小巷将整片民居串联成一个有序的整体。高崖土陶就是他们传承至今的杰出手工艺。




缓缓地沿着小巷里厚重的台阶登上高台,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古老的世界,“过街楼”,还有那迷宫般的街巷,土黄色的小巷,土黄色的建筑,仿佛走进了土黄色的中世纪。


高台民居里古老的土房往往世代相传,有的至今已保留了三、四百年,房子的结构、房顶、门窗,甚至颜色都依然如故。有的民居是一层层加盖,几代同堂,一户民居就是一部繁衍生息、兴衰延续的家族史。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多达一、二十间,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走进高台民居,恍若闯进了一个中世纪的影视城,女人慢条斯理地做着手里的活计。

维族人家可以有许多孩子。

走进小巷,就犹如走进了维吾尔族的风情画中。

天真的孩子们在小巷里快活地嬉戏,一切都显得那么恬然自得、与世无争。

小巷幽幽,崎岖蜿蜒,古老朴拙。

像迷宫一样的的小巷七绕八弯、四通八达。

穿过过街楼,层层叠叠的土房依着地势而建,宛若空中楼阁,若不是事先知道看地砖识目标,不小心就会走进死胡同,尽管这样我还是随意游走在充满神秘的《天方夜谭》般的童话世界里,任凭迷失着方向。

好笑的是,好像在大森林里一样,我转着转着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抬头看看天色,太阳还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可是低头看了下手机,已经20点30分了,这里的落日是21点左右,天还这样明亮,和北京时差近3个小时。

磨刀的维族老人。

在这里还有很多工艺品作坊,可以买到工艺品,在这家我看到了很多维吾尔族的衣裙和服饰,小花帽这个新疆小女孩戴上真好看。我在这里买了一条带有喀什民风图案的纱巾,女主人教我怎样像维族女人那样系上。
拍摄日记:
喀什高台民居是我每天出行都能瞭望到的地方,我客居在东湖边上,它就位于东湖的北面。到喀什的第一天午后我就流连到高台民居的脚下,那里现在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尽管已经是秋天了,但草很绿还有一丛丛在秋风中摇荡的芦苇,看到几个来自乌鲁木齐的大学生在习作。
沿着一个高高的台阶,我走进了高台民居,这里已经被完整地保护起来,看上去比满目苍夷的老城规范的许多,墙体也很少了许多岁月斑驳的痕迹,弯弯曲曲的小巷,干净整洁,地面上完整地铺就着六边形或长方形的地砖,在高台民居里游走不会担心走进死胡同了,但是依然会有走进迷宫的感觉,常常是转了一大圈没有走回了原地。
在高台民居里,还有很多手工艺作坊,这里的民居有这和老城一样的漂亮房屋,尽管外观上是清一色的土色。在这里很幽静,除了看到几个闲居生活的维族女人,就是几个嬉戏玩耍的孩子,我静静地流连着,几乎忘记了时间,已经是晚上8点半了,太阳还斜映着小巷,北京时差近三个小时。
在小巷里游摄着,偶尔遇到可爱的维族小孩子,就会像在老城一样“咔嚓”后,再给他们看看,同样也会听到悦耳的笑声,使得幽静的民居小巷也活跃了许多。
拍摄地点:喀什高台民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