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宁宫后面的院墙上设通道口,拾级而下,就到了沈阳故宫的第五院落——作为提供御膳的后勤内院。也叫“后苑”和“御花园”。

现在的御花园,处处花草树木,清新而幽静,早已没有了御膳后厨的味道,徜徉这里成了休闲后花园了。



偶然发现汉白玉围栏里的假山石,好似一个侧脸的美女。
廊房上的木质“悬鱼”。在人字形的博风板顶端接缝处,多钉了一条木板,用于加强两块博风板的连接,这条垂下来的木雕板名为“悬鱼”或“垂鱼”。
廊坊屋角处的“惹草”上的龙纹木雕。在博风板与檩木头相接处,为了更加牢固,定了一块不大的木板,称“惹草”。



沈阳故宫的后门——后宰门。是下人们出入的通道。

高墙内外如隔千里光阴。

清宁宫后墙西侧通往御花园的小门。
资料:
穿过清宁宫后门,是故宫的
“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凉亭一座等。二十八间仓建于康熙年间,归盛京内务府管辖,用作存放当地皇庄交纳的粮食,以备供给其所属人丁口粮和做牲畜饲料。二十八间房中,有六间是通道门(称“后宰门”),其余二十二间每间各一丈五尺左右,可盛放粮食六百仓石(约合六十万斤)。碾房、磨房是为后宫皇帝及其后宫制作食物之用。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乾隆年间以前,清宁宫院落中本没有通往后面的门,因乾隆初次东巡前拟定要在清宁宫重开萨满家祭,为便于给这项礼仪服务的人员出入宫区,盛京地方官员特奏清皇帝批准,在清宁宫后墙西侧新开一处“随墙门”通往北面台下,后来这座门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犹存。
由此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问题,即清人关前除凤凰楼下层的正门外,是否还有其他进出台上宫区的通道?因为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在宫内服务的“下人”属奴仆身份,是不应该与皇帝后妃一样从正门出入的。1987年,这个谜终于被解开。沈阳故宫在安设清宁宫避雷针引线时,发现东山墙下距地表较浅处有砖石砌筑的遗迹,经继续向下挖掘,竟出现了一条上部砌成拱形的“地道”,从台上直通至台后的地面。经过分析认为,这就是台上宫区通往外部的另一个出入口,应是清太宗时期伺候皇帝后妃的人进出宫区之处,清入关初年,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将其堵塞填平,直到几百年后才被发现,如今这条通道已经过修整重新开放,使由此走过的游客对当年的宫廷生活又增添了几分遐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