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宁宫的西四间是一个宽敞的堂屋,冬季的时候这里还要添置火盆,以供取暖之用。满族人以西为大,所以西侧墙上放置着萨满祭祀的神位。满族八旗以《三国演义》为兵书,故而非常崇拜关羽,把关羽封为武神,所以神堂内的神像为关公。在神像的两侧分别挂有“万福之原”和“合撰延祺”。“万福之原”是乾隆御笔,意为万福来原于神的赐予。“合撰延祺”是嘉庆御笔,意为聚集天地之灵气,使幸福绵长。

清宁宫正中隔一间璧,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清宁宫东间被称作“暖阁”,现未对外开放。“暖阁”也被分为南北两室,都有火炕。1643年。皇太极就在“暖阁”的南室“端坐无疾而终。”年终52岁,后葬于昭陵。
清宁宫北室。火炕是北方冬天比较常见的一种取暖方式,盛京皇宫中大都搭建有火炕,而且一个殿或阁内还有多铺火炕。这种火炕既能取暖又能坐卧,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

这是清宁宫西侧的三间内景,看到的“万字炕”,也叫“转圈炕”,“弯子炕”,就是在正房内搭设南西北三面转角相连的火炕,其中南北两面火炕较宽,供人起居坐卧,俗称“对面炕”。西炕较窄,西墙上方挂着黄幔的“扬手架”,用来安设祭祀神位。西炕不能随意坐卧,不能摆放杂物,只能放祭祀的器具。满族的正房内,有“以南为大,以西为尊。”的说法。就是说,南炕是给长辈居住的,西炕是放置神位的尊位。万字炕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为适应冬季严寒的气候的创造,早在满族的先世金代女真人时期就已普遍采用这种建筑方式了。

在清宁宫正门对面,傍北炕的地方有这两口巨型大锅。傍南炕有一个石砌的案台,是祭祀时煮祭肉用的锅灶。听导游说,清宁宫内的锅灶和满族的家祭祀有关。四座皇妃宫内均有较小的锅灶加热湿润空气,但数量和地位无关。

清宁宫里悬挂的道光的墨迹。

清宁宫室内龙凤呈祥的天花彩画。清宁宫的室内七架梁为下搭包袱式苏画,彩画上的贴金龙纹为“五爪金龙”。与崇政殿室内七架梁包袱式苏画内的“四爪金龙”,是不同的。可见崇政殿为建殿时期的原作。
清宁宫的直棂窗,是码三箭的式样。沈阳故宫的窗按期形式分,主要有直棂窗、支摘窗、槛窗和支挂窗几种,其形式也与建筑的等级和风格相一致,但不是十分严格的。码三箭直棂窗在沈阳故宫主要建筑上的应用也是沈阳故宫的特点之一。这也许是受满族遗风的影响,体现了沈阳故宫新旧文化相撞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一般在库、橱、杂役等房屋上常用(在北京故宫中常见)。

清宁宫方形柱础的莲花雕饰。
资料:
1、皇太极的皇后哲哲
住在清宁宫的女主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死后被册封为孝端文皇后。皇太极的皇后自始自终都是一个人,就是孝庄文皇后和皇太极宠妃海兰珠的亲姑姑哲哲。哲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十五岁时嫁给皇太极。在这之前,皇太极已经有了两位妻子,一位是元妃钮袺禄氏,后金开过功勋额亦都的女儿,当时已经生了一个儿子;另一个是继妃乌拉纳喇氏,当时已经生了两个儿子。由于哲哲的父亲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的第十七世孙,和努尔哈赤拼打过,后来看到建州女真的势力发展日益壮大,才与努尔哈赤修好,并把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也就是说哲哲嫁给皇太极完全是政治原因。娘家科尔沁部在蒙古各部落中归附后金最早,与之关系最紧密,皇太极很重视与蒙古科尔沁部的关系,所以哲哲的地位日益上升,超过了元妃和继妃,便将地位显贵的哲哲立为中宫皇后,称“清宁宫国主大福晋”。崇德改元后,皇太极册封后妃,哲哲正式被封为皇后,她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行大礼、正式册封的皇后。她的父亲被追封为和硕福亲王,母亲被封为和硕福妃。哲哲一共生了三个女儿,皇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皇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和皇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这三个女儿鉴于当时与蒙古的关系,都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嫁给了蒙古贵族。顺治帝登基后,哲哲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并随新皇帝迁到北京,顺治六年哲哲五十一岁的时候病逝,谥号为“孝端文皇后”
,同皇太极一起合葬在清昭陵(沈阳北陵)。
2、神位关公像的传说
满族人以西方为大。所以在清宁宫西四间的西面供奉着神龛,此幅画像为关公。满族八旗以《三国演义》为兵书。故而非常崇拜关羽。满族人把关羽封为武神。在清朝以前我国的武神是岳飞。清朝人统一天下以后,因岳飞曾经和满族的先祖做过战。所以关公成为满族人供奉的新的武神。
3、神秘的萨满祭祀
萨满教是满族自氏族社会以来就沿袭的宗教信仰,满族人家的西墙上都放置有萨满神位,皇宫中自然也不例外。清宁宫内的祭祀,一般是以爱新觉罗皇族为主,举行满族原始的宗教活动——萨满祭祀。祭祀时,主持祭祀的洒满巫师头戴神帽、扎神裙、系腰铃,手拿神刀、神鼓,载歌载舞,很有原始的美。
祭祀过程先是在西炕的供桌上摆好祭器和各种供品,皇帝和其他参加祭祀的成员上香行礼,随后就是杀猪献祭,这里的猪必须是自家饲养的、黑色无杂毛无疾病的雏公猪。杀猪的过程也要在神位前进行。将猪绑缚四腿放在供桌上,由洒满用热酒或凉茶灌进猪耳,如果猪耳晃动,便认为是被受祭之神接受,众人欢喜叩头,这个仪式称为“领牲”。
然后将猪宰杀后煺洗干净,切成大块,放在清宁宫里的两口大锅里清水煮熟,煮熟祭肉后,先放入木槽内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围坐在炕上一起进食,这些肉在观念上是神赐给众人的,所以这个仪式又被称为“吃福肉”。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每年正月初一,满族的祭祀活动最为盛大。初一早晨王公大臣都要到皇帝家来做客。皇帝会将煮好的福肉赏赐给他们吃(清水煮肉),吃的时候不蘸任何调料。那位能吃到最大的那一块,则他今年的福气会最好。
在杀猪的时候,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干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
洒满还要做糕酿酒,所做之糕分为春秋大祭用的“打糕”和“搓条饽饽”。正月祭祀用“鏾子”,四月、五月初八用“椴叶饽饽”,六月用“苏叶饽饽”,七月用“淋浆糕”八月用饺子,其他月份和日祭则用“酒糕”。祭祀用酒也有两种,一种是清酒,供月祭、春秋大祭还有祭天的时候用;一种是用醴(音同“里”,字义:甜酒)酒,用料和清酒相同,只是要在祭祀前的四十天酿成。
这里也是皇帝筵宴之所。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仍循旧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