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最完好的小洋楼上,窗玻璃上的一对褪了色的双喜字,还有阳台晾晒的衣物,看得出这里依然有人居住。

走近敞开着的楼门,我们走进去,看惯了外面明媚的春光,楼内显得阴暗了许多。古旧的木质楼梯和楼板,印刻着当年的痕迹。

绕道小洋楼的北面,才发现这四栋位置十分对称的小洋楼,座落南面的小洋楼的楼门朝南开,座落北面的小洋楼的楼门朝北开。

鸟笼子的小门开启着,鸟儿已不知去向。亦或是启开了闭锁放飞到新居,还是搬迁时留守着沉重怀旧的心情?

当我正对准楼门内暖暖的橘色灯光时,忽然一只小白狗蹦跳着出来了,只是默默地用亮亮的大眼睛看着陌生的我们,当我友好地向前打着招呼,小狗儿却羞却地跑回了楼里。

小洋楼上的完好干净的窗户,和阳台上凌乱的杂草,仿佛告诉我们,这里正悄然不觉地发生着改变,就像顽皮孩子的回眸,去留难舍纠结着这个春天。

小洋楼的对面,看似简陋平华的建筑,因为年代不甚久远,依然拥有着城市过客。回首即将离去的小洋楼,不免为风烛残年的小洋楼惋惜。岁月的年轮不停地转动,天地间到底有多少可以留痕?又有多少如过往云烟的人情世故可以铭记?在滚滚尘世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即使是无生命的建筑也难弥留。

网上昔日的小洋楼。
小洋楼资料:
小洋楼是沈阳上世纪20年代的老建筑,这样的老建筑在沈阳已为数不多了。这四个小楼的格局和样式完全相同,四栋建筑系按相同设计图纸建设
这四栋小洋楼的东侧即是曾投身过抗日活动的奉系军阀著名将领于济川的公馆。8月12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沈阳工作组专家、古建筑学家李声能向本报披露,这4栋建筑曾是于济川四位姨太太的住所。这是在本次普查工作中得出的结论,而此前,沈阳考古界和古建筑界对这四栋小楼一无所知。
据李声能介绍,这四栋小楼均属青砖建筑,建设年份应为上世纪20年代,建筑体式和格局完全一样,均为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建筑一侧有露台和门廊。记者当天随即到现场进行了观察,发现四栋建筑中属实有一栋无人居住。“房子怕放不怕住”,很多门窗已经破损严重,从外观上看,如不及时维修,建筑或有坍塌可能。
破损那栋楼正临中山路路旁,看上去有碍景观。李声能表示,目前,沈阳市这样的西洋式建筑已为数不多,对于这栋破损的楼,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进行修复。
位于沈河区中山路196号的于济川公馆被沈阳市确定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之一。而与于济川公馆相邻的这四栋小楼是否隶属于于济川公馆的一部分呢?
对此,李声能表示,由于过去不知道这四栋楼的历史信息,所以没有将其划归到于济川公馆范围内。而如今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出其身世,所以这四栋楼理所应当划归到于济川公馆体系中,也就是说,于济川公馆头顶的“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称号同样适用于这四栋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