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秋九九艳阳天,宜人送爽重阳节,心情随着亲情暖,博雅多识鉴赏美,博览馆里赏书画。

明朝的传奇人物唐伯虎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能,其中人物画工致绝伦,楚楚有神,美人画尤为后人称颂。这幅不是真迹翻拍。解说员说这幅画中美女额头上的底白渐变颜色无人能仿。

唐伯虎的山水画,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景静优美。

《东方朔像轴》,上海博物馆藏。东方朔是西汉武帝时人,史书称其“直言切谏”“口谐倡辩”,而民间传说为:“木帝精,为岁星,下游人中,已观天下”的仙人。唐寅以其偷窃王母娘娘仙桃为题材,表达了人们企盼长寿的良好祝愿。人物神态生动,衣纹线条刚柔兼济,富于变化,仿佛信手而成,可代表唐伯虎盛年人物画的水平。

隔着橱窗玻璃,我尽量躲避着眩光影子,翻拍着绝代艺术稀世珍品,浏览欣赏着流芳千古的旷世真迹。
墨竹图扇页(上海博物馆藏):
醉笔淋漓写竹枝,分明风雨满天时。此中意恐无人会,更向其间赋小诗。
——宜昌唐寅
画中绘出了风雨中竹枝的情态。画幅上湿气氤氲,远近修篁浓淡有致,墨渖淋漓,充分显示了作者优秀的艺术禀赋。

唐伯虎一生坎坷,他的书法多随意自如飘逸潇洒,欣赏他的字墨更喜欢他的豪放诗句。这首诗是他五十岁生日时书写的心情,当时亲朋离散少有聚合,感慨万分的唐伯虎挥笔写下了当时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坎坷的无奈,对现实生活的心酸,但仍然看得出唐伯虎放荡不羁的乐观秉性。

唐伯虎晚年书写了一幅长卷《书七律诗二十一首卷》,是晚年书法的代表作。从字体上已看出当年的他身体虚弱的痕迹,笔墨大小随意,深浅不一、用力不均,但本卷运笔舒展自如,字体依然飘逸华丽。此作竟成了享年54岁的唐伯虎绝笔。

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少年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中年失意潦倒、混迹烟花,晚年看破世情、潜心佛学,可谓历尽坎坷。正如“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艰辛磨难与天赋才情的因缘际会,造就了这位旷世才子,唐寅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他的经历和轶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因此唐伯虎这个传奇人物和他的作品流芳百世,雅俗共赏,深受人们的喜爱。

唐伯虎的书画流传了五百年。从这幅画上的印章就可以看到这幅画流传的年代,其中就有乾隆皇帝的印章,还有清代有名的鉴赏家的印章都清晰可见。每一个印章都代表一个收藏者或者是鉴定画人的印章。这副珍宝之所以流传下来,与这些鉴赏和收藏人的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
画上诸多的印章说明了这幅美人图,不知曾经经历了多少的岁月与沧桑,能够在今天还如此完整的展示,实属稀世珍品。

这两位老人的重阳节是在这里度过的。从博物馆开馆,他们就在这里临摹唐寅的画了,一直到我们中午离开,地上摊开着画完的底稿,看着他们那么认真地依然画着,心里很敬佩他们的执着。
今天原本是星期六加班,却意外中途放假,好不乐乎!今天恰是九月九重阳节,当我兴致勃勃地走出单位的大门,老公带着婆婆已经在辽宁省博物馆了,于是我直奔博物馆,那里是我们今天相约相聚的地方。
“六如遗墨”——唐伯虎书画精品展,是由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三大展馆携手举办的,历时已两个月了,今天可能是最后一天了。我被一位讲解员的精彩解说所吸引,仔细地参观浏览并拍摄着这位五百年前的奇人的留世之作。因为事先没准备,只好用随身带的G11来拍,可因电池的电量不足,也不能尽兴拍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