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如期而至,万物复苏,那一抹诱人的绿,浅浅淡淡地透露着生机,可随春风而至的还有病菌也趁虚而入,倾袭着老人孩子和体质孱弱的人群。

七个月的小侄儿不发烧,可咳嗽带痰,被抱到医大二院,当看到带孩子看病的长队达三百多人后,便改换到儿童医院,诊断结果是肺炎,当天就被留下住院,结果一住就是半个多月。谢天谢地,花了几千块钱总算出院了。可体弱的老妈在第二天去医院看小孙子,回来后也病了,因肠炎挂了三天滴流,花了一千多,肠炎是好了,可半个月过去了,老妈寝食难安,浑身难受连走路都没有劲儿。
看到老妈的状态,老爸着急了,星期四我们忙带老妈去医大一院看病检查。在我们眼里,医大是最好的也是非常权威的医院。按以往看病的经验,让老妈做空腹的准备,我们和老爸带着妈妈的早餐,早早就陪着老妈来到医大一院。医院就诊的人很多,挂号排队,等专家看病排队,“教授”问了几句老妈哪里不舒服后,就开了验血的单子,验血的人更多,老妈排到256号,九点多钟了还没验上血,看着老妈挨饿遭罪,我拿着老年证往前挤,门口的保安告诉我:挤进去也没用,电脑排号!,我只好看着老妈面色苍白地偎在那里等待,老爸也着急而无奈地一直陪在老妈身边。
终于弟弟带着熟人来了,“加心儿”让妈妈先验血了。原来电脑排队也可以人为控制的。上午十点多验完血,检查结果到下午三点才出来。弟弟开车送爸妈先回去休息,我回单位上班了。
第二天老妈又去医院,“教授”看了昨天的化验单(花费几百,化验单五张,检查了很多项),结果除了白血球和血沉有点异常外,其他都很正常,因没看出什么病,建议再看别的科。结果又做了彩超等检查,还是没发现什么病因。真是很郁闷!妈妈得了什么病呐?连医大都看不出来?!真是急人!
晚上下班后我忙又看望老妈,老妈又发现发烧了,38度8,看着老妈茶饭不思的病容,心里又着急又心痛,不知道老妈得了什么病?我就像医院的大夫不知道老妈看什么科儿似的,茫然无奈不知所措!怕老妈有病传染小侄儿,我把老爸老妈都接到我们家,像医生似的寻问着老妈,哪里疼哪里不舒服?忽然,我想起了老妈的老病:胆囊炎。
我忙上网查,点“百度”,搜索有关胆囊炎病症的资料。结果才发现网上有很多的“诊所”,有问有答,我仔细地打开一个个相关的网页,对老妈的病情症状终于有所了解,原来胆囊炎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妈妈的很多症状都与之相符合。看到天色已晚,我忙到药店给老妈买药先吃着,明天星期六再带老妈去陆军总院看看,以前听同事说过,那里治疗胆囊炎挺好的,因老妈有这个病,我当时就记住了。但是在网上知道了胆囊炎这个病轻易是不能手术,否则会有很多后遗症。
也许是对症下药,老妈第二天醒来不发烧了,按网上说的,给老妈做了点易消化清淡的疙瘩汤。上医院后才知道胆囊炎属于肝胆外科,挂了专家门诊,希望这回看个明白。
按着挂号单上的门牌号,是消化系统科,这位专家是个74岁的老太太,声音洪亮底气很足,与饱受病魔折磨的患者的“忍气吞声”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太太看了昨天妈妈在医大看病的化验单和彩超结果后,又问了妈妈的退休单位和住址,把妈妈又转了肝胆外科,我问:为什么?老太太说:看有没有手术的必要。我说:没必要,我们不手术。可老太太坚持要我们去看以后才给开要。我牵着走路相当吃力的妈妈又从三楼下到二楼,重新挂号,这是普通门诊,人很多排队吧!好不容易排到,男医生嘟囔道:“怎么转道我这里了?都退休了,看不了推我这!”。妈妈走不动,让她在二楼坐着休息,我又跑回三楼专家老太太那里,老太太眼睛一立:怎么什么都没写!到底看没看!我说看了,心里想着让她开点治胆囊炎的药就行了。可老太太大声地嚷着:看了?病历上怎么什么都没写?!我又跑回到二楼普通门诊,告诉他要写点病历,医生问:挂号了吗?看我点头,又说:病人呐?我忙又把妈妈搀来,医生看了一回儿,写着无法认定一类的话,就交差了。
回到三楼,专家老太太终于给妈妈开了药,我问:这里有退烧药吗?老太太说;不用了,有消炎的,发烧也不能吃“扑热息痛”,那药对身体有很大伤害!不能吃!我说:如果还发烧呐?发高烧呐?专家老太太几乎高喊了:“那就上医院!手术!”。吓!可别吓唬我!我可不让妈妈手术!
在一楼站排划价交款,我以为听错了,药价:498元。我昨天在药房只花了四十多元钱,妈妈就有好转了。
妈妈看我拿回来的药,全是进口的好药,妈妈嫌贵有些心疼,我和老爸劝她,只要治好病就行!妈妈怕报不了销,让我去盖急诊戳,我又跑回到三楼专家老太太那里,老太太很认真地说这里不是急诊,也坚决不同意我要求让她写上妈妈发烧的病历,老太太眼一斜吼道:我又没给你妈妈量体温,要量找护士去!吓!是看病还是来看她的脸色来啦!部队医院嘛,连老太太说话都冲!火药味特浓!
陪妈妈看病的经历,使我很费解,弄不明白是病人看医生还是医生看病人,小医院就诊,患者要什么药医生开什么药,一般的病也会留下输液。患者到大医院看病,医生寡言,漠然开出检测单,几乎都要经过仪器检测。现在的医生、专家都要靠仪器诊断,是不是会看化验单就能当医生?!仪器总会有故障出毛病的时候,那时医生靠什么去判断?会不会误诊?如果患者浑身不舒服,不知道看那一科怎么办?是不是像妈妈那样要看好几科也没看到正地方!连医大都没能确诊,任其病情发展,妈妈的病岂不耽误了吗?要不是我们自己想到的胆囊炎,看着发烧的妈妈,不知要做多少检查,枉费多少钱财不说,还要经历多少身心的痛苦和折磨。现在的医院,医德已是众目睽睽了,有钱看病是很自然的事,可“钱”倍功半,让患者多掏出几倍的冤枉花费来治病,是很多医院“缺医德”的通病!
有病自己先初诊,让网络成为我们的初诊大夫!了解病情,对证就医吧!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药,只要有疗效,不一定非用好药。药不是越贵越好,但一定要对症下药。
若非需要上大医院,必须有人陪诊,真的,必须!大医院人多,看病科目手续繁多,仪器分布各个角落,每一项都要排队,还要等结果,让本来就体弱的患者力不从心,再碰倒“嚼牙”的医生折腾起来,陪诊的健康人就要来个热身运动了!
俗话说的好:没钱也别有病,听说拿医保看病,医生大都不给开好药,并不是医生积德,而是有保险公司监督检查。医生不敢乱开药!
浪漫的故事唱着年轻人羡慕的:偕子之手,慢慢的变老,可年轻人难以体会到,随着年纪越大,体质也会也来越弱,疾病缠身的痛苦也随之俱来。老妈老爸是一对吵闹的欢喜老伴儿,妈妈生病了,他们相互照应着,暂时“熄火”退避三舍不再吵闹了。爸爸相伴左右,几乎寸步不离,吃饭吃药都要照顾着老妈。吃了三天药,妈妈的病症终于有了缓解,好转起来。

明天我又要上班了,我那晴转多云的天空会晴朗起来!爸爸妈妈执意要回离开三天的家,他们放心了,因为妈妈不是传染病,又可以和小孙子逗着玩了!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是老爸老妈最拿手的夫妻对唱。
祝愿妈妈早日康复!
老人的健康更是做儿女的福!
我的亲友得知这件事,向我推荐一本书,并说很值得一看。
《别让医生杀了你》
简介 · · · · · ·
这不是小题大作——即使在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医疗技术的美国,因医疗差错而死亡也已成为人口八大死因之一,且死亡人数高于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这不是危言耸听——医疗事故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门诊部、手术室、化验室、护士站、药房、病人家中;它可以波及各个系统,药品、手术、诊断、医疗器械、实验室报告……你扮演的,只是一直对医生言听计从的病人吗?你意识到你是理直气壮的消费者,有知悉的必要,有质疑的权利了吗?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为自己的权益说话,进行自我保护,当心,别让医生杀了你!
本书的目的在于告诉你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作者简介 · · · · · ·
Vernon Coleman
英国著名医学博士,名誉科学博士。其90多本著作,被译为22种文字,畅销50多个国家。全世界数百万读者阅读他的周刊专栏,十分之一的英国家庭,把他的医疗热线当作福音。
用百度搜索会得到这本书的很多内容,看后很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