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唐伯虎故居的遗址。难怪问路时有人说,没什么可看的。听说许多外地人慕名前来瞻仰,到了这儿往往败兴而去。
我绕到断墙后面,一位打哑语的老人比划着把我引进石碑旁的那扇小窗里。一位很有气质的阿婆接待了我,到她只有7、8平米的“斗室”里做客。阿婆告诉我,刚才的哑巴大叔总是把来探望唐伯虎遗址的游客带到她这里。那是一位好心的老伯。

这位阿婆叫金世华,今年86岁了,独居在此已五十多年了。看的出,阿婆生活很简朴。小屋子显得有些凌乱。有一个很古老的红木雕花床和橱柜。

金婆婆说她不是唐寅的后人。阿婆说着拿出了她收藏的两本老书------程瞻庐的《唐祝文周四杰传》。《唐祝文周四杰传》,出版于1932年,是民国时期的一部通俗小说。编著者程瞻庐(?-1943年),江苏吴县人,书中描写的是唐寅的故事。书中记载了唐伯虎所作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大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后来的唐伯虎点秋香,都是从这本书里化出来的。

因居住在唐伯虎故居,阿婆不知接待了多少中外游客。这是一群来自日本的姑娘与阿婆合影留念。

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教授,与阿婆不期而遇后,把故事带回日本发表在日本的报纸上。几年后又带着家眷几口人,重返故地看望阿婆,并带来了这份阿婆珍藏了几年的报纸。

阿婆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她很乐观、好客,爱好也很多。阿婆识文断字,写的字特别娟秀。关心民生国事,看报纸和书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阿婆年轻的时候很漂亮,也喜欢拍照,只是很多照片都被“扫四旧”和“文革”给弄没了,现在所有的照片都压在就这张旧桌子的玻璃版下,因进了水气,照片粘在玻璃版上,想拿也拿不下来了。

阿婆也像许多独居的老人一样,有时也很孤独,希望有亲朋和客人的到来,让她的小屋充满欢乐的笑语。阿婆与我也很投缘,我高兴地对阿婆说,我们是忘年交。

窗外隔着双莲池是一个吵杂的菜市场,阿婆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与喧闹。虽历经了多许风风雨雨,窗外的风景依然没有很大的变化的熟悉的风景。只是近几年的污染使得窗外的池塘,那曾经满目的荷花只剩下了一两株,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莲池。

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和阿婆聊了四个多小时,我们依依惜别,阿婆找来邻居为我们合影。
回家后我按着阿婆留给我的地址,给阿婆邮去了给她拍的照片,至今也没有回音,不知阿婆收到了没有。
这是个过了冬天也难忘记的夏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