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化商业化时代,文人与传媒合谋,知识和产业双赢。前有余秋雨,今有易中天。有一点思想、有一点激情、有一点文采,三个“一点”完美揉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沿途收获的是名利。有一点史实、有一点故事、有一点分析,易中天三个“一点”巧妙结合,造成了又一个文化掘金的神话。易中天品三国,一个“品”字耐人寻味,它不是复述,也不是研究,而是“品评”,如同饮茶,当不得正餐,却也别有滋味。
如今的百家讲坛,成了易中天等的历史故事会和于丹等的道德宣讲台。百家成了几家,帝王是永远的主角。君臣之道、权谋之术、人际关系、做人之理,是讲坛的“母题”。它提供的并非是在世纪转型期人们应有的知识养料和思想启迪,而是迎合国人泛政治泛伦理型传统文化心理的快餐、小饮和茶点。如果你把这些讲座当知识正餐、把百家讲坛当启蒙圣坛,你的“学习口味”可能有点问题。2007年5月我在杭州参加新世纪文学批评建构研讨会,会上有人说,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为学术超男、超女盖过了所有知识者形象表示愤怒,有人说“百家讲坛”破坏了当代中国学术的平稳秩序和正常积累过程。发言者都是名家,并没有“酸葡萄”心里,而是出于对当下文化快餐化现象的神圣的忧思。
品三国的书热卖很久了,易中天历史故事会也重播N次了,他的讲义珍藏版新又拍卖了,在新生将入学时将拍卖所得以恩师的名义捐给寒士,此“义举”很有讲究。钱是劳动所得、知识所得、正当所得,怎么花也很有“学问”。传媒不寂寞,易中天不寂寞,但学术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