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民间和宫廷的茶具

(2007-03-08 12:57:21)
分类: 闻香阁

一、古代茶具的发展概况

 

    茶具就是饮茶的器具,它是为饮茶服务的。什么样的饮茶方式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茶具。因此在探讨茶具的产生和变化之前,需要先了解我国饮茶方式的演变隋形。

    在现有文献资料中,最早具体记载饮茶方式的是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其饮用方式是将茶饼放在火上烘烤到呈赤红色,将它捣碎成粉末状,放到瓷器中,再冲入开水,还要加人生葱和生姜。可见当时使用的茶具是瓷器做的,虽然没有讲明具体形状,总是壶、罐、瓮一类的容器。喝的时候还要从瓷器中舀出来倒在杯碗中。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既然以茶代酒,应是装在酒壶中,再倒进酒杯里。这里是利用酒具当茶具。所饮之茶应该就是《广雅》所说的掺有葱、姜的茶汤。这种方法与唐代的“痷茶”法基本相同。陆羽《茶经·六之饮》:“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这里的“瓶缶”正可与《广雅》的“瓷器”相印证,乃知是瓷瓶和瓷罐(缶)。

    到了唐代,盛行饼茶,其煮茶方式据陆羽《茶经·五之煮》记载是:先将茶饼烘烤去掉水分,用茶碾将茶饼碾成粉末,筛成茶粉,再放到锅里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像鱼眼一样的水珠并微有声响,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点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此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再用竹夹在锅里搅打使开水形成旋涡状,然后将茶粉从旋涡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谓三沸,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煮好了。然后分五碗奉给客人品饮。显然,煮茶用的器具要比“痷茶”复杂多了,至少有烧火的炉,烧水的锅(《茶经》称鍑),烤茶的夹子,碾茶的茶碾,筛茶的筛子(《茶经》称罗),搅打开水的竹夹,舀茶的瓢,盛茶汤的碗。

    宋代流行点茶法,据蔡襄《茶录·论茶》记载,是先将茶饼烘烤、碾碎、筛成粉末,然后将茶粉舀进茶盏,注入少量开水,将茶粉调匀,再注入开水,用竹夹击拂使之产生泡沫,再注入开水就可直接饮用。与唐代煮茶相比较,宋代点茶不用锅烧水,而是用汤瓶,茶粉不是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击拂使之产生泡沫,茶盏既是点茶的器具又是饮茶的器具,具有双重身份,显得格外重要,击拂茶汤的工具叫茶筅,是新出现的茶具,这些都说明较之唐代,宋代的茶具独具特色。

    明代因为废除饼茶,改为散茶冲泡方式,当时称为“撮泡法”。陈师《茶考》指出:“杭俗烹茶,用西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池。”即将茶芽放在茶杯里,用开水冲泡。这种方法于今天的盖杯泡法一样,茶杯成为最重要的器具。也有将茶叶放到茶壶里冲泡的,现代称壶泡法,最典型的壶泡法就是功夫茶艺。清代寄泉《蝶阶外史·功夫茶》记载:“每茶一壶,需炉铫三候汤。初沸蟹眼,再沸龟眼,全连珠沸则熟矣。……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荡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中,注水,覆以盖,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之周四面,则茶发香矣。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即以为不知味,肃客出矣”。可见,茶壶、茶杯(瓯)是壶泡法中最重要的器具,“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因此紫砂壶艺应运而起,发展为一门极富艺术性的陶艺产业。

    “旋瀹旋啜”至今仍然是广大群众的饮茶方式,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种泡茶方式还会被长期沿用,可见它富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我们的祖先经过千百年的摸索,终于掌握了一种散茶冲泡的最佳方式。这是人类饮茶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那么,最早的茶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茶叶最早是食用的,使用的是一般饮食器具,即使是作为药用的时候,也很难认定哪些器具是茶具。因此,早期阶段是没有独立的茶具。只有当茶叶成为真正的饮料之后,才有可能出现专门的茶具。

最早提到茶具的文献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意思是“煮茶和清洗茶具”,但没有指明是什么样的茶具,从三国《广雅》提到“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和陆羽《茶经》提到“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可知当时的茶具是陶瓷烧制的瓶缶。瓶的器形是长圆形的,缶则是鼓腹小口的瓮罐之类的容器。 

    1990年在浙江省湖州市一座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1件青瓷瓮,通高33.5厘米,里外都施有青绿色釉,在肩部刻有一个“荼”字,显然与茶叶有关,而且还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喜欢用的器物,才会埋到墓里去。现在茶文化界一般是将这件器物解释为装茶叶的茶罐,这似乎没有错。但仔细研究起来并不尽然。该瓮肩部有4个系,是用来穿绳便于提携,一般汉墓中出土的这种带系的容器大多是用来盛装液体的。特别是该瓮里外都施青釉颇值得注意,因为如果只是用来装茶叶,用不着在里面施釉,完全可以露胎。在瓮的内部施釉应该是为了盛装液体便于清洗。因此我们认为这件刻有“荼”字的青瓷瓮很可能是用来泡茶的器具。联系上述《广雅》“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以及《茶经》“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等记载,则更可推测这件青瓷瓮是用来“浇”“沃”茶叶的容器。因此,这是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用途最明确的泡茶器具(图1、2)。

    在南方的吴、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出土一些精美的青瓷器,其中有鸡首壶和五盅盘等,过去一向被当做酒器。鸡首壶多为盘口,壶嘴作短颈鸡首形,壶把跨在盘口和壶肩上(图3)。五盅盘则是在一个青瓷盘上放置五个小瓷杯(图4)。它们原是酒器,但在饮茶之风开始流行的江南地区,没有出现独立的茶具,利用酒器来饮茶也是很可能的。联系《三国志·韦曜传》以茶代酒的故事和唐代茶壶的造型与鸡首壶接近的现象,可以将它们视为茶酒兼用的器具,或者视作过渡型的茶具。

 

 

    真正的茶具出现在唐代,这是因为饮茶只有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差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产生独立使用的茶具。

    在唐代考古发现中,多为瓷壶、瓷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博物馆都收藏有湖南长沙窑古窑址出土的瓷碗,碗底中央书有“荼”、“茶埦”等字,这是真正用来饮茶的茶碗。“茶”字是唐代中期才流行开来,在此之前都写作“荼”,可见这种茶碗应是唐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图5)。长沙窑古称岳州窑,在唐代颇有名气,陆羽《茶经》指出:“岳瓷者青,青则益茶。”用青釉茶碗装盛茶汤,可使茶汤显得更加青绿,故受到陆羽的好评。长沙窑还生产瓷壶畅销全国,有的壶底还烧有“卞家小口天下有名”,“郑家小口天下第一”等字号,可见质量上乘,才敢夸口天下第一。这种瓷壶在唐代称为“茶瓶”。如唐代《十六汤品》:“茶瓶用瓦”。西安市出土的一件绿瓷壶底部墨书自称“茶社瓶”,可见是专门用来泡茶的陶瓷茶壶。其使用方法可能就是陆羽《茶经》所说的“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的“痷茶”。《茶经》所说的“瓶”应该就是茶瓶,也就是以上物中的瓷壶(图6)。

    这种茶瓶过去考古报告中常称为执壶,在西安、洛阳、福州各地都有出土,时代以晚唐居多,并常有茶盏伴出。它应该就是“痷茶”(即点茶法)的器具,即将茶粉放进壶中用开水冲泡,再倒入茶碗(盏)中饮用。由此亦可见晚唐时期,点茶法已经在民间甚为流行。

 

 

二、古代的民间茶具

 

    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陆羽《茶经》问世以后,民间盛行的饮茶方式是煮茶法,《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可见陆羽《茶经》促进了唐代饮茶风气的兴盛,促进了唐代茶具的规范和生产,也提高了茶具在茶事活动中的地位。《唐国史补》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器,得一鸿渐。”说明陆羽在当时陶瓷业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也反映了当时茶具生产贸易的兴旺晴况。

唐代的民间茶具经陆羽整理规范,总共有27件,据《茶经·四之器》所载可归纳为:

(一)生火器具

    风炉  即烧水的火炉,形状“如古鼎形”,上有双耳,下有三足,每个是上各铸有一行“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的文字。三足之间设有三个窗口,每个窗口上铸有两个字,分别为“伊公”、“羹陆”、“氏茶”。可见这是陆羽自己专门为烧茶而设计的。炉上还要装饰禽、兽、鱼、花、草以及离、巽、坎三个卦象,其含义是在卦象中“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这种风炉“以铜铁铸之”,也可“运泥为之”即用陶土烧制。

筥  用竹或藤编织的炭篓子。

炭檛  敲碎木炭的铁锤子。

火荚  用铜或铁制作的两支夹火炭的筷子。

(二)煮茶器具

    鍑  用生铁铸成的烧茶水的锅(也有用瓷、石、银制成的),口沿较宽,锅边有两个方形耳,便于提取而不烫手。

交床  放置烧水铁锅鍑的十字木架。

(三)炙茶器具

    竹夹  竹制的夹子,用它夹着茶饼在火上烤炙。

纸囊  用白而厚的剡藤纸(产于浙江剡溪)制成的盛放烘烤好的茶饼,不让香气散失。

(四)碾茶器具

碾  用木头制成的碾茶工具,将茶饼碾成茶末。

罗  就是将茶末筛成茶粉的筛子。

    合  用竹木制成的装茶粉的盒子。

则    用海贝、蚌壳或是铜、铁、竹支撑的茶匙,煮茶是用它来舀取茶粉放入鍑中。

拂末  用鸟的羽毛制成,碾茶后用它拂扫茶末。

    (五)贮水器具

    水方  用木制成的盛水容器。

漉水囊  滤水的器具。用铜、竹、木制作骨架,用青竹丝编织水囊。

瓢    用葫芦壳或梨木制成的舀器具。

熟孟  用陶瓷制成的盛水容器,主要用来盛熟水。

(六)存盐器具

鹾簋  用瓷器制成的存放食盐的盒子。

揭    用竹子制成的取盐器具。

    (七)饮茶器具

碗    用瓷器烧制的供人们饮用的盛茶汤器具。

畚    用白蒲编织成的装茶碗的器具。

札    用棕榈皮制成的调茶器具,外形像毛笔状。

(八)清洁器具

涤方  用木板制成的盛废水器具。

滓方  用木板制成的盛茶渣器具。

巾    用粗绸制成的擦拭茶具的手巾。

    (九)存放器具

具列  用竹、木制成的床形或架形的收藏或陈列茶具的器具。

都篮  用竹蔑制成盛放各种茶具的器具。

    以上是陆羽所提倡的饮用饼茶的煮茶法使用的茶具,其中最重要的是碾茶、煮茶、饮茶器具,其它都是辅助性工具,除了城市里富贵人家讲究排场需要齐备外,民间百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省略。

    当时民间还有饮用末茶、散茶的习惯,如“疮茶法”等主要是用“瓶缶”之类的壶具,特别是直接煮饮散茶时,其器具更为简单,煮茶可以用普通的鼎罐或铁锅,饮茶则用瓷碗,不需像《茶经》中所要求的那么完备。所以各地瓷窑遗址中出土最多的茶具就是瓷壶和瓷碗。

    宋代因盛行点茶,程序比唐代煮茶简略些,有些烧水的器具就不划在茶具范围内,因不再加盐,也就无需鹾簋之类的器具。蔡襄《茶录》中提到的茶具只有藏茶用的茶笼,碾茶用的茶碾、茶罗,注茶用的茶盏,击拂茶汤用的茶匙(即茶筅)以及点茶用的汤瓶等6种。赵佶的《大双茶论》中堤到的茶具也是罗、碾、盏、筅、瓶、杓6种。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最多,但也只有12种而已,其中重要的是韦鸿胪(茶笼)、金法曹(铜碾)、石转运(石磨)、罗枢密(茶罗)、漆雕秘阁(托盏)、陶宝文(茶碗)、汤提点(茶瓶)、竹副帅(茶筅)8种(图7)。其中铜碾和漆雕托盏应是富贵人家所使用的,民间更多的是使用瓷器烧制的茶碾和茶碗。茶筅则是因点茶法的盛行而必须使用的茶具,一般是用竹片制成。《大观茶论》说:“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

 

 

    因民间盛行斗茶,讲究茶盏中浮起的泡沫越白越多越持久者为胜,用黑釉茶盏更便于观察,于是建窑(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盏和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的黑釉茶盏就大受欢迎,畅销全国甚至远销日本、朝鲜(图8)。不流行斗茶的其他地区,人们则喜欢使用青白釉瓷器,如江西景德镇窑的白釉茶具,浙江龙泉窑的青瓷茶具,哥窑的龟裂开片纹茶具,北方河南汝窑的青白瓷茶具,河南禹县钧窑的青瓷茶具,河北曲阳定窑的刻花白瓷茶具,陕西铜川耀州窑的青釉和黄釉茶具以及河北磁州窑的彩绘茶具等等,在当时都享有盛名。茶具种类也不限于茶盏,还有瓷壶、瓷瓶、托盏、碗、杵、碾钵等。

    元朝时期,景德镇创制了青花瓷器,名闻天下。青花茶具也格外受到欢迎,甚至远销阿拉伯国家(图9)。到了明代,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斗彩瓷器和五彩瓷器,使得茶具百花园中呈现五彩缤纷相互辉映的灿烂局面(图10、11)。与此同时,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开始大放光彩,到了清代以后更是取得辉煌成就,与景德镇瓷器茶具并驾齐驱,有“景瓷宜陶”之称。

 

 

三、古代的宫廷茶具

 

    历代统治阶级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水平与平民百姓有天壤之别,他们在茶文化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价值也与劳苦大众有很大差异,因而体现在茶具审美价值方面也有根本的不同。

    王公贵族们为了炫耀他们的显赫地位,讲究豪华气派,在饮茶时喜欢使用金银玉石以及精密华贵的瓷器茶具。晚唐茶书《十六汤品》中就有一道“富贵汤”,明确指出:“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贱者有不能遂也。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胶。”蔡襄在《茶录》中也说过茶匙“黄金为上”。这与陆羽的观点大不相同,他在《茶经》中曾经指出:煮茶汤的鍑用生铁铸之即可,如“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但是,统治阶级是不会按陆羽《茶经》的精神行事的。他们不但生前饮茶使用金银玉石茶具,死后还要用它们殉葬,所以各地唐宋墓葬中经常出土许多金银器皿。

    考古学家至今已经发现了上千件唐代的金银器,其中多为饮食器具,早期以酒器为多,晚期以茶具为多。有些金银器具如金杯、金壶、银杯、银壶等过去多定名为酒器,其实这些金银器也是可以用来饮茶的。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曾出土过7件唐代大中年间的银质鎏金托盘,器身錾文中自称“茶托子”和“茶拓子”,可知是真正的金银茶具。[1]

    西安市何家村2件银锅,它是放在风炉上煮茶汤用的,就是陆羽《茶经》中所说的鍑。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大批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器具,它埋葬于873年,同时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可知是一套真正的茶具。从其铭文中可知是唐僖宗所供奉的宫廷茶具,实为空前的大发现。共有: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  由槽身、槽座、辖板组成。地部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是将茶饼碾成粉末的工具(图12)。

    鎏金团花银锅轴  由执手和圆饼组成,纹饰鎏金。是上述茶碾的碾轮。

    鎏金仙人驾鹤纹银茶罗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由盖、套框、筛罗、屉和器座组成。是筛茶粉的工具(图13)。

鎏金飞鸿银匙  匙面呈卵圆形,微凹,柄上錾花鎏金,是用来搅打鍑中开水“环击汤心”的工具。

系链银头著  上粗下细,通体素面,上端为宝珠顶,以银丝编结的链条套链,是夹茶饼烘烤的工具。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  盖顶为宝珠形提钮,坛身下部为双层仰莲瓣,坛身四面各錾有一幅人物画,是装茶饼的容器。

鎏金银龟盒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整器作龟形,四足着地,以背甲作盖,是装茶粉的容器(图14)。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有铰链可以开合。是盛盐的器具。

    金银丝结条笼子  器身为椭圆形,以银丝编织而成。上有金丝编成的提梁。为装茶饼的容器(图15)。

    鎏金镂孔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器身为模冲成形,通体为镂空的球路纹,呈圆柱形,四足,盖心有圆环钮用银链与提梁相连。是装茶饼的容器。

 

 

    与金银茶具一起出土的还有极为精美的琉璃器和秘色瓷器,都是饮茶的器具。如:

    琉璃茶托盏  通体呈淡黄色,有光亮透明感,茶盏侈口,腹壁斜收,茶托口径大于茶盏,呈盘状,高圈足,是装茶汤饮用的器具(图16)。

    秘色瓷茶碗  共出土十几件青瓷碗,其中以五瓣葵口圈足碗最有特色。通体施均匀凝润的青釉,是点茶用的容器(图17)。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让我们亲见唐代皇宫煮茶的整套器具,了解其煮茶的整个程序,加深了对《茶经·五之煮》有关煮茶过程的理解。它显示了皇权至尊的气派、君临天下威镇臣民的庄严,揭示了唐代宫廷茶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所以出土后引起了国内外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代宫廷这种崇金尚银的作风,也为后代宫廷所延续。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就主张“瓶宜金银”、“碾以银为上”。蔡襄《茶录》更说汤瓶以“黄金为上”,茶匙也是“黄金为上”。茶碾“以银……为之。”(茶碾不用黄金是因为“黄金性柔”碾磨茶饼功效不高而已)元代周密《癸辛杂识》曾记载宋代湖南地区制造进贡皇宫的金锻茶具的情形:“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其奢华程度令人咋舌。各地墓葬中也常有银执壶(银瓶)、银托盏等银质茶具出土,都是王公贵族们生前使用的实物。流风所及,甚至连塞外的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如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就出土了大量金银、玛瑙、水晶器物。其中就有银执壶和银托盏,同时出土的玛瑙碗、水晶杯等也应该是属于茶具,其价值之昂贵并不在金银之下。陈国公主是辽国国王景宗次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女,属于皇亲国戚,其茶事活动自然也应划归宫廷茶文化范畴。

    除了金银茶具之外,皇宫中还大量使用极为珍贵的名瓷茶具。唐代的秘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窑及建窑黑釉茶盏、元代的釉里红、明清的青花瓷及斗彩、粉彩、五彩茶具的精品都要首先进贡皇宫,有的还是专门为皇宫烧制的,如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厂内按生产任务分为23作,如大碗作、碟作、盘作、盅作等,官匠三百多人,工人千余人,规模巨大,技术高超,贡品的质量要求极高,选择极严,往往是百里挑一,所谓的次品也不准他人使用,通通捣毁埋人地下。御器厂自然也要生产很多青花茶具,其成本价值丝毫不逊于金银。由此亦可见皇家茶事活动之奢靡豪华达到何等惊人程度。

明清时期,紫砂茶具异军突起,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清代皇室自然不会放过。有几位皇帝还亲自指定烧造样式,于是紫砂茶具中之精品也从民间步人皇宫,成为宫廷茶文化的一分子。紫砂也由此身价百倍,贵胜金银。“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2]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茶具的产生与发展是与饮茶方式密切相关的。最早的茶具是借用食器和酒器,只有当饮茶之风普及全国,饮茶成为一种生活艺术行为,即进人品饮的阶段之后,真正的茶具才出现,这个时候正好是唐代中期,自唐之后,中国的茶具就走上繁荣发达之路,并形成了成熟的茶具文化。由于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地位不同,对茶具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追求去向也不相同。民间注重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以陶瓷茶具为主。统治阶级则为了炫耀他们的显赫地位,讲究豪华气派,喜欢使用金银玉石茶具,以富贵、华丽、精致为审美标准。而法门寺出土的宫廷茶具,所显示的是皇权至尊的气派,君临天下、威镇臣民的庄严,但也揭示了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宫廷茶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价值追求,因而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具有主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得志.唐代长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J].考古,1959,(12).

[2]周高起.阳羡茗壶系[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