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的督导老师杨凤池

(2011-12-08 11:07:13)
标签:

转载

分类: 沙盘游戏
原文地址:我的督导老师杨凤池作者:阿朋

[转载]我的督导老师杨凤池

自从考出国家二级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之后,我又参加了不下20个专门技术的培训。那时,刚投入一个新的职业,兴趣盎然,动力十足,无论对什么学派、什么技术、什么大师都充满好奇、崇拜并热衷地追随。初入道,我是“有什么班就报什么班”,今天到这儿学,明天到那儿学,没有多长时间,几万块钱的培训费就投进去了。

近两年,我开始有目标地选择进修方向,重要的是选择我喜欢的、并适合我的督导老师。我会选谁呢?我选择了两位督导老师,其中一位就是杨凤池教授。

杨凤池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第一批派往德国学习的临床心理学留学生,后来这批人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心理学专家。

中央电视台12频道的《心理访谈》节目是很受观众的优质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前几年,李子勋和杨凤池两位精神医学出身的心理专家经常在《心理访谈》做特邀心理专家,现场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惑。他们的点评精辟深刻,问题处理起来简直是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李子勋老师以他儒雅的外表、带有磁性的嗓音,尤其是他那专注而些许迷离的眼神(可能是近视眼吧),赢得了年轻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芳心,2006年被网友评为当年的“十大性感男人”。而杨凤池老师的风格则不同,他宽厚温和,和蔼可亲,一副邻家大哥的朴实形象,给人以可信任感,很受像我这样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他们两位专家的屏幕形象深入人心,崇拜者无计其数,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的范畴,甚至引导了当时的婚恋取向。有女孩提出“恋爱要找李子勋,结婚要嫁杨凤池”。

去年初,华师大开办了一期杨凤池教授督导班,杨老师会每月一次从北京飞过来,给咨询师们督导,我当然报了名。正巧第一节课放在元旦假日,我先生一家大聚餐,从国外回来的,从香港回来的,还有年近九旬的公婆都从医院里接出来,希望全家团圆一下。我因为上课没去赴宴,大家问到我,儿子说我 “追星”去了;大家问:“追的谁啊?”“杨凤池”。从此,我在家里人眼里就成了杨凤池的“粉丝”。

第一天上课,杨老师一反他老成持重的一贯形象,显得格外轻松活跃。他带头唱了一首歌《小白船》,“蓝蓝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杨老师的歌声虽不专业,但自信投入,饱含感情,让每个人都受到感染,至今我记忆犹新。所以我的博客背景音乐,就用上了《小白船》,让这首美妙悦耳的歌曲伴随我进入分析和思考。

实用循环式心理咨询技术是杨凤池老师的特长,尤其是短程焦点解决技术,是在《心理访谈》节目练就的“绝活”,也是很多人梦迷以求想学成的。老师督导班,“卖点”就在“手把手”上。杨老师会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你,这是在哪一个班都很难做到的。接受杨老师督导,有种被关爱、被呵护的感觉,像一个小孩子被大人领着手走路,一点儿不担心摔跤,他那叫一个耐心,那叫一个周到。当到了自己会“走路”了,他会让你大胆地去“走”,完全不必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在角色扮演或者个案报告时,他会打断你的话:“这个地方,你为什么这样问(说)啊?”让你立刻领悟到“是不是方向偏了?”或者“是不是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关注问题的实质呢?”跟杨老师学习,会更快地成长,这是我切身的体会。

一次,我提交了一份个案报告,这份报告是我花了一个晚上没睡觉整理出来的。第二天我在全场汇报,供老师和学员们分析。我在叙述了案例过程之后,是这样总结并提出问题的:

1、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一个冲突性故事,心理问题也是个冲突性问题,问题可能发生在俄狄浦斯期(6岁左右)。2、防御机制是压抑、投射、移情;症状表现为焦虑、矛盾、纠结。3、我采用的技术是精神分析疗法(重视早年经历、理解防御与移情、自由联想等),但应用的不够到位。4、我存在的问题是:一,咨询早期没有保持敏锐的觉察,被来访者的诉求牵着鼻子走,对“咨询主体究竟是谁?”这个关键问题没有很好地把握。二,咨询中期觉察到了来访者的“移情”问题,但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和客体关系了解不足,无法进行有力的验证。三,没有处理好来访者的阻抗,造成咨询断续不连贯,没有最后修通。四,目前的困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咨询?咨询目标是什么?

当我做完个案咨询报告,杨老师给予我充分的肯定,他说这个案例报告写的很好,故事也非常有趣。他还学着大家的表情,伸着脖子、睁大眼睛在听我的报告,我着实有点得意。然后所有的学员都投入了对这个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大家都很兴奋,各自发表意见,会场气氛很热烈。杨老师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对案例给予了精辟的剖析,他的分析和意见对我帮助很大。

今年元旦,为期整整一年的第一轮督导班结束了。正是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应广大观众的要求,重新请杨凤池和李子勋做该节目的访谈专家,杨老师更忙了。可是他并没有拒绝华师大的邀请,利用工作空隙,又开了第二期督导班。杨老师还惦记着我报告的那个“有趣”的个案,他特意请当事人来到现场,用心理剧的方法让他看到了自己问题的症结,杨老师亲和的态度和高超的技术,让我的来访者格外感动和佩服。

人生难得有位好老师,我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