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无意中打来电视给妈妈看,原来是《穷爸爸富爸爸》的电视剧。听到露露说“袋鼠行动”。感到很好奇?袋鼠行动!第一反应是不是关于教育的题材,看了一会儿,还真是: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吃喝玩乐、在澳洲华人同学圈中颇具优越感的赵露露,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是北京地产大亨的亲生父亲赵一本在她赴澳留学后,因身患绝症遭小蜜一伙人暗算,遭遇了一场残酷的经济和生命危机。而受她父亲重托前来保护她的人身安全的冒牌爸爸王富贵,怕还未成年的露露不能承受家庭灾难的打击,只好隐瞒真相,编出了一个体验贫穷生活的“袋鼠行动”来应对她对亲生父亲断绝她经济来源的质疑,声称是她爸爸为了培养她成为出色的家业继承人,从而故意安排了这个“行动”,要她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磨练独立生活的意志。
“袋鼠行动”贯穿了这部剧的整个后半部,它无时不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随时都会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上述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也许是对“袋鼠行动”深刻内涵的最好诠释。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历时几个月的“袋鼠行动”,使露露完成了从一个娇横任性的富家千金到一个积极上进、懂事要强的贫民女孩的蜕变。如果没有经历过“袋鼠行动”,露露永远无法体会她的同学兼好友刘琼为了给自己挣出生活费而在餐馆打工屡遭老板呵斥以及王叔叔因不懂英语只能去做苦力劳动的艰辛和屈辱,也不会主动想到去关心有心理障碍、比她更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王琪同学,更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去争取全澳奥数比赛的第一名。待她奥数比赛凯旋归来并度过18周岁生日后,王叔叔将其父亲的一切真相告诉她时,她虽然很难过却坦然接受了,相信彼时露露的内心一定非常感激王叔叔一手策划的曾经令她很不理解甚至很气愤的“袋鼠行动”的用心良苦吧!
而作为家长,面对一个心理和情感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调教和引导,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对待金钱和磨难的人生态度?“袋鼠行动”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王富贵虽然不是露露的亲身爸爸,转业后曾经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的他,在老战友身陷绝境时,为了朋友情义,离子别母,只身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用真诚和机智为露露解决了一档又一档子麻烦事儿。赵一本公司破产后,本可以提前回国的他,却又不得不选择留下。为了在澳洲生存下去并同时应付家中老母儿子的生活费和露露的昂贵学费,他凭借不服输的精神,忍辱负重,吃苦难劳,尝试了一个又一个工作,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业余特长的中文导游和墙面彩绘工作,为露露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最终使露露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还有许多用金钱买不到的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也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父女之情。露露在奥数比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把自己的成功全部归功于“爸爸”,并向媒体宣布他并非自己的亲生爸爸。露露在会场上叫出的那一声发自肺腑的“爸爸”,不仅让演员们、也让我这样的观众禁不住潸然泪下。
《穷爸爸富爸爸》还有很多看点,不仅可以欣赏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墨尔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还可以了解华人后裔在澳洲的留学生活以及华人劳工在异国他乡辛苦打拼的移民生活。
袋鼠妈妈照顾小袋鼠就如人类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 30-40 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 6-7
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但仍活动在妈妈袋鼠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袋鼠妈妈可同时拥有一在袋外的小袋鼠,一在袋内的小袋鼠和一待产的小袋鼠。
小袋鼠长到四个月的时候,全身的毛长齐了,背部黑灰色,腹部浅灰色,显得挺漂亮。五个月的时候,有时候,小袋鼠探出头来,母袋鼠就会把它的头按下去。小袋鼠越来越调皮,头被按下去,它又会把腿伸出来,有时还把小尾巴拖在袋口外边。有时候,这么大的小袋鼠也会在育儿袋里拉屎撒尿,母袋鼠就得经常“打扫”有几袋的卫生:它用前肢把袋口撑开,用舌头仔仔细细地把袋里袋外舔个干净。小袋鼠在育儿袋里长到七个月以后,开始跳出袋外来活动。可一受惊吓,它会很快钻回到育儿袋里去。这时候的育儿袋也变得像橡皮袋似的,很有弹性,能拉开能合拢,小袋鼠出出进进很方便。
最后,小袋鼠长到育儿袋里再也容纳不下了,它只好搬到袋外来住。可它还得靠吃妈妈的奶过日子,就把头钻到育儿袋里去吃奶。
经过三四年,袋鼠才能发育成熟,成为身高1.6米、体重100多公斤的大袋鼠。这时候,它的体力发展到了顶点,每小时能跳走65公里路;尾巴一扫,就可以致人于死地。
人类何尝不是呢!照顾自己的孩子一生一世,无微不至!我们为什么不反思作为父母真正应该给予孩子什么?生存的能力、道德、内在的纪律、共情、好奇、沟通、交往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据新华网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家长更希望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为学习好听话的孩子。感兴趣的家长请阅读《孩子有这10大品质就够》中信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