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个典型事例
在我们幼儿园,15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为孩子举办两个庆祝节日的活动——“六一”的亲子运动会和“圣诞”的亲子嘉年华,以此让父母与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在一起”的愉悦。我们一直坚持着“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每个孩子都有奖品和礼物”的原则,摒弃了“奖罚与比较”。
又是“六一”,我的办公室照例被征用做了领奖室,它被布置得格外温馨,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上午10点,办公室前已经排起了小小的长队,孩子们自己挑选奖品,拿到奖品后便迫不及待地与父母分享。
小小的礼物,对他们来说,有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重要。马上打开,马上触摸和探索,这就是孩子,他们与自己内在的需求紧紧地在一起,他们活在当下。
“妈妈,妈妈,快一点,不要打了!”循声望去,是3岁的安琪儿,只见她一手拎着早晨我们发给每个孩子的相框,另一手拉着妈妈的手,这只手里还拿着自己的领奖票。妈妈正在打电话,安琪儿使劲往前拽着妈妈,妈妈的身体却微微向后趔着。看上去,妈妈和孩子身体的力量正好相反。
队伍越来越长,安琪儿更着急了,一个劲儿地喊着妈妈。但妈妈此刻却全神贯注地打电话,对孩子的感受浑然不觉。
我走上前去,快要靠近安琪儿时,安琪儿马上大叫起来:“我不愿意,我要妈妈,你走开!”看来她很清楚我的动机。
妈妈停下来,但电话依旧没有结束,情绪似乎显得很激动,丝毫没有察觉到我和安琪儿之间的事情。我只好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妈妈。
安琪儿一会儿拉妈妈,一会儿推妈妈。妈妈的身体在推搡中趔趄着,眼神似乎在说“你等一下行不行”。安琪儿无奈,只能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等待妈妈。
显然妈妈的电话内容很长,而且好像和对方的谈话有些争执,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着很多小朋友都拿上了礼物,安琪儿更加焦急了。突然,她转身使劲推了妈妈一下。由于用力过猛,自己手中的相框“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
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包括安琪儿和妈妈。有三秒钟的沉寂,孩子们都本能地靠向了自己的父母。安琪儿也吓坏了,望着妈妈,眼睛里充满了惊恐。
妈妈似乎并不懂得安慰孩子,她自己的情绪也忍不住爆发了:“让你等等,你就是不等,看,拉,拉,这下打碎了吧!我说了,打完电话就去,你怎么不听话呀!真是烦死我了!”说着,一下摔开了孩子的手,独自走开。
安琪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委屈再也无法压抑。她终于挣脱我扑向妈妈,但此刻的妈妈也被情绪所困扰,依旧不停地抱怨着。
妈妈的愤怒与孩子的绝望,就如同一起进入到了一种“孩童”的情绪世界,但同时,又在两个不同的频道中背道而驰着……
二、最亲密的关系却无法交集
拿到礼物是孩子们迫不及待的需求,礼物就是孩子的天使。如同一个渴望拥有车的成人,正好眼前摆着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你不可以动,你必须等待你的太太打完长长的电话才能动,我想这时候,成人的内心感受也会和安琪儿一样委屈、焦虑、迫不及待,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和内心需要更为一致,更为清晰可见。
安琪儿就是这样,处于完全内在的频道,真实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把这一需求表达出来。她不明白,为什么对于自己来说如此重要的事情,妈妈却丝毫不关心;为什么一个电话可以说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当自己在情绪最坏的时候,想在妈妈那里得到抚慰的时候却屡遭拒绝和指责。
而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处于完全外在的频道,感受着社会化的需求、利益、财富和关系,我们习惯于从物质的利益来判断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妈妈认为她的电话更为重要,而小小的奖品,自然不如生意重要。然而她却不知道,这样的等待,对于一个孩子,是何等的苦难!她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这么烦,这么缠人,怎么就不明白刚才的电话牵扯到一笔很大利润的生意,怎么就不明白自己在百忙中抽空陪她的心意。
孩子的需求与成人所给予的“爱”,就这样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频道,各自上演,却始终不能交集,不能对应在一起。
这样的问题,体现在父母与孩子关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通常父母认为能够“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就够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是因为他们的生命需要不断地获得与父母内在心灵的连接,就如同健康的食物滋养身体一样,关注与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就是滋养孩子内在世界的养分。真正高质量的陪伴,需要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然后产生内在心灵的连接。在这样的状态中,关注和重视孩子的需要,并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事情,这种陪伴不用时间很长,但质量却很高。
显然,安琪儿的妈妈和众多父母一样,对孩子这些内在的情绪与需求,处于完全未知的状态。就这样,一对本该最亲密的母女,却始终处在无法沟通的两个频道中,不能相融在一起!
三、和孩子一起完成内在的成长
大多数成人眼中的世界,就是怎样在这个社会中通过竞争获得金钱、地位和成就,获得外在的认同和满足。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有愿望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体验着每一种丰富的感受:体会充满爱的情感、观察各种生命的色彩、触摸他们好奇想探索的东西、倾听一切爱的言语和美妙的音乐、品尝各种不同的味道然后获得它们的名字……通过这些,他们建构着自己内在那个丰富、温暖、柔软的生命!
成人不知,孩子通过建构自我的世界,让身体、感觉、情绪、心理等各种内在的生命因素都得到完整的发展,然后再来探索我们这个外在世界,才会拥有丰富完整、和谐宁静的人生。我们通常按照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用外在世界的衡量标准来塑造他们,要求他们,这直接导致孩子无法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力量不够强大,过早接触充满了冷和硬的外在世界,这给孩子带去了挣扎和迷茫。
于是,在两个无法交织的频道中,作为强势一方的成人,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因为成人自身的状态,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就会把孩子带离自然法则所指引的成长之路,而变成复制成人的生命。事实上,人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孩子的使命,不是复制我们的生命,而应该是创造更美好的生命。
有的父母一定会问:“怎样才能真正明白孩子,明白那个神秘的内在世界呢?”
那么,我来告诉你,这也许就是孩子的使命。他们的出生,将重新唤醒我们的内心,这也是我们生命应该经历的历程。让我们为了孩子,带着一份好奇,走上一条探索自我生命的成长之路吧。因为若想要进入孩子的内心,就需要先进入自己的内在生命。这个历程既冒险又艰难,但它对我们和孩子的生命改变与成长拥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爱自己、建构与自己和谐的关系,才能够了解他人、爱他人、与他人建构和谐的关系。当然,我们与世界的连接也是如此。
在这一旅途中,我们首先要回到每个新生命出发的地方,看看每个孩子带来了什么,他们是如何起步的。让我们跟随孩子生命的脚步,重温一遍我们的童年,看看我们在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遗失和匮乏了什么,看看自己是否也像孩子般渴望爱与被爱,检测一下自己是否被欣赏和被接纳,看看自己是否也很渴望被关注和被重视。
在这一旅途中,也许你会看到一个隐藏在自己生命中没有长大的内在小孩。那时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很容易就激怒了你,就如同安琪儿的妈妈在事件中也同样受到伤害而感到愤怒一样。
当然,你所了解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你坚持去探索你的内在世界,充满爱和安静地与它连接,你便会重新开始了解和认识自己,接纳和改变自己,并重新整合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己。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困惑你的问题也许都会迎刃而解。你不会再为以下的问题而烦恼:
“为什么孩子总是那么依恋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孩子喜欢占有东西?”
“为什么孩子会在突然之间情绪由好变坏?”
“为什么孩子有破坏性行为?”
“为什么孩子没有安全感?”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然而,在这一路途中,你并不会孤独,无论你是快乐还是痛苦,你都会感受到,有太多的伙伴与你同行。这样的一段旅程,是每个成长中的人必经的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觉醒者。若你相信,并做好了准备,那么就请你做三次深呼吸,然后随着我的笔,一点点去探索孩子,探索自己。在不断的探索中,追寻一个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