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孩子的“游学”

(2009-01-19 20:56:42)
标签:

游学

修学旅游

育儿

家庭教育

亲子教育

早期教育

教育

文化

中国的孩子的“游学”

   “游学”,也叫“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游学本意是指在校学生学习期间,为了配合课堂及书本所学,弥补其不足而开展的以丰富知识、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培养素质、增进交流以及学科实践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主要对象为大中专学生和中学生,重点突出“学”,一般以某一专题为目标,或考察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种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它要求参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活动完毕要写出心得体会。在旅游内容、线路设计上,围绕学习内容来组织,突出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旅游中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收获也比传统的夏令营更大。在发达国家,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出游的修学旅游十分盛行,并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曾有多年游学带队经验的EF游学部教师Rose Lee提醒说,出国游学的最佳年龄是8岁至19岁。年龄太大的学生,在一些国家签游学类签证会较麻烦。在选择国外的住宿方面,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孩子,语言基础较差,在国外寄宿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适合入住寄宿学校,有老师24小时监护。单纯地想通过短短的游学行程,让孩子的英语水平有突飞猛进的进展是不现实的,游学最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让孩子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实地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了解不同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开阔眼界,进而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比孩子仅仅学会用英语说一两句话更重要。为了游学而游学,孩子的假期不是非要在国外度过才有意义,哪怕是就在胡同里踢足球吃冰棍,下雪打雪仗,在胡同里捉迷藏;只要孩子开心;放假就一样有意义。

    在国外,中国的孩子会有一些令人皱眉头的行为:有一些中国的孩子,在国外的寄宿家庭里,会因为没有给他提供某一牌子的酸奶而不高兴;会因为打不开房间而万里迢迢打电话给妈妈;会在迷路时打国际长途向妈妈哭诉,其实他的身上就有一张详细说明他的住址、学校、老师联络电话的卡片。有的孩子出国会带全球通,有事没事都要给家里打电话,根本不在乎一分钟要花多少钱,因为他知道“爸爸有的是钱”,有的孩子仅这一项开销就要五六千元钱。

  还有的孩子会要求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在寄宿家庭里不洗衣、不叠被子。Rose Lee说,这些行为不能被当地的寄宿家庭所接受,因为按照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我可以为你提供干净的床和食物,但不是你的佣人,这些身体力行的事情要自己动手。

  “其实没有不受欢迎的孩子,这些孩子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因为一些家长盲目溺爱的结果。”一位儿童教育学者分析说,“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关心得过多,埋葬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潜能”。

  一些家长的偏见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孩子。有的家长会因为接待寄宿的不是白人家庭,冲进学校办公室发脾气,尽管接待老师告诉他接待家庭是讲英语的,尽管不是白人但是英籍,对方依然不能接受。

  其实,更多的孩子还是很受欢迎的。给Rose Lee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的孩子组织纪律性较强,不论是在博物馆还是在迪斯尼乐园,只要告诉他集合的时间,他一定会准时出现。一些中国孩子爱动脑筋,会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靠地图找到目的地,方向感很强,能很快熟悉周围环境。

   Rose Lee说,前3天会是游学的孩子比较痛苦的时间,因为语言、时差、饮食、远离熟悉的环境等原因,会感到生活上不适应。多数的孩子还是会很快适应环境,并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曾经有过一个10岁的山东男孩,普通话说得都不是很标准,英语更是少得可怜,在国外,人家喊他的英文名字十几遍他都没有反应,因为他的语感几乎等于零。在英国的第2周开始,竟也能和寄宿家庭的主人慢慢地聊天了。

  游学不仅带给孩子们“学”的收获,也会给家长带来意外的惊喜。英国是个讲究餐桌礼仪的国家,一些刚来的孩子会站起来去拿食物,会在用餐时打打闹闹,会在吃东西时发出声音。这时,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会及时提醒他们应该怎样做。有个男孩的爸爸曾对Rose Lee说,在家时,孩子吃完饭时用手背一抹就算完事了,怎么教也不行。出国游学回来,爸爸惊喜地发现孩子吃完饭时会用餐巾纸左按一下嘴角,右按一下嘴角,中间再按一下,然后轻轻地放下,真的有几分绅士风度呢。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几个一同游学的孩子,在国外学会了与人不小心相撞时要礼貌地说声“对不起”。在回国的机场里,一个男孩在不小心撞到别人时,依旧有礼貌地说了一声“对不起”,他身边的伙伴提醒他说:“不用讲‘对不起’了,马上就回国了。”看来,游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国外的“游”,更重要的是在国内的“学”以及“学”的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