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友人新著】贾治中《清代药性剧》

(2013-09-22 07:49:35)
标签:

文化

http://s10/mw690/4c29dd37tx6CQiXS30dd9&690


《清代药性剧》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就与贾治中老师一起工作,对贾老师的学识十分敬崇。今天拜读《清代药性剧》一书,是贾、杨二位伉俪横跨多个领域,积二十余年心力完成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祖国医学与古典戏曲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作为一名中医人,又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分管教科文卫工作,能够读到这样的好著作,并通过它了解药性剧这样一种古代中医药科普作品,实在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医药学是百姓日用之学,中医药文化也因此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与中医药有关的众多文学艺术形式中,除了习医入门的歌诀外,中医药知识多见于韵律严整的诗词歌赋,被文人雅士浅吟低唱,也被创作成歌谣、小说、说唱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本书所关注的药性剧正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中医药科普作品,但是据我所知,这方面的研究过去很少有人涉足。贾、杨二位老师在山西中医学院教学之余,致力于药性剧的收集整理和考证研究,并在步入古稀之年将成果结集出版,所做的工作弥足珍贵。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科技的典范,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近年来,我一直呼吁将发展中医药、振兴民族科技纳入国家战略,同时,对中医发展道路有一些新的思考,认为继承是前提,开放是关键,创新是根本。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来讲,就是依托自身的深厚积淀,与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融合,让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创新。药性剧正是这样一种推陈出新的中医药科普作品,其代表作家郭廷选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贯通医文的学者。

西学东渐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各种新思潮、新文化的冲击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今天,传承危机仍然挥之不去,创新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现代文化产业的过度趋利行为,导致创作上低俗之风泛滥,譬如当下正在播出的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对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都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贾、杨二位教授撰写此书正当其时,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向我们展现了几个世纪以前的文化生态,可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的一部力作。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周然


自 序

 

明万历间(1573-1619),作为通俗小说兼戏曲作家的邓志谟写成了《五局传奇》,其中的《玛瑙簪记》就是以药名编写的剧作。到明末,或不晚于清初,署名“驷溪云间子”的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演义》也开始在民间风行,影响之广,远胜于《玛瑙簪记》。

 

《玛瑙簪记》虽仍沿用着明清传奇曲牌联套的形式,却为后人开启了药名深入戏曲之门。《草木春秋演义》洋洋32回,与以往文人以药名入诗填词、编谜语、写尺椟相比,并无根本的区别。但它用药名演绎历史故事而引人入胜的成功实践,对后来者也是一种启迪。

 

梆子戏最早出现在晋陕交界地带,历史上称做“山陕梆子”、“同州梆子”。与明清传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运用的是曲牌填词的方式,后者则已转变为“三、三、四”十字对偶为主的语言形式。药性剧的传本,多于封面或目录后,加以“十字梆子腔”这些字样,以与传奇相区分,并非剧本的名称。梆子戏的音乐,除吸收山陕梆子、蒲剧的音乐外,也与当地的民歌民乐相结合,加上它的语言,运用起来简约灵活,易于表达,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到清代乾隆时期,梆子戏就已经发展为戏剧舞台的领军者。

 

这些都是《药会图》等药性剧得以产生发展的历史契机。

 

社会的需求不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也导致清代这些药性剧自问世以来,虽抄阅者众多,却因好事者肆意增删改易,并不以“今古必分”为例,再加传抄致误,乱象迭出,以致到了今天,要把这些剧本收拢来加以校勘,形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深难措手。

 

六十年前,绿依先生文章中曾写道:“证以今见各种钞本,其年代和抄写人的地域,各各不同,则这本戏文流传之久,推行之广,亦颇非常。”“不过征诸各种记载,均不见有曾经上演此剧的记录,并且像如此的剧情,既无曲折,又乏趣味,即使搬上舞台,也大不易成功。”

 

这些话恰好道出了药性剧处境之尴尬:作为戏剧,少有机会登上舞台;作为知识载体,传播如此之广之久,却甚少引起史家、学者驻目。

 

该文在征引《药性巧合记》序言后,又写了下面的话:“根据此序文,可知作者是在为宣传一种学术而编制……也许所以能够流传,正是在被人当作一部浅近的医书这一点上……那么,这本药性巧合记,在俗文学史上,是应该占有一个特殊地位的。”

 

梆子戏作为中医药科普艺术形式,比之诗词歌赋,章回小说,其表现手法丰富,易于记诵,易于普及,更易接近民众,这都是其它文学形式无法比拟的。

 

从二十多年前得到道光十四年钞本《群英会》开始,边收集,边整理研究,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其间,最先看到的其他学者的作品,主要是一些讨论《草木传》作者是否为蒲松龄的文著。至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全面深入研究药性剧的,如绿依、张亚杰诸先生的大作,则分别于2011年中和20129月,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及其他诸先生的帮助下,始得一睹全文;另如一瓶老人的“抄书缘起”和他对“稽古摘要”的整理、注释,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我们也只在网上看到过。至于各种早期钞本的收集,则更是旷日持久的事。

 

因此,宥于当时手头资料与认识,之前发表的一些见解,不免粗疏肤浅,把它们原样保留,是为了给读者及后学一个合理的交待。

 

编写此书还有重要的一点,即尽可能保留这些文献,以为后来者研究之便。

 

本书所收文字资料,仅限于此前见载于期刊等正式出版物者,余皆不录。

 

当编写完成之际,承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教授为本书作序,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为本书接洽出版事宜,山西省阳泉市委秘书长、原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刘星先生曾协助本书的研究及出版事宜,谨此致谢。

 

此外,郑金生先生从德国柏林图书馆摄录并电邮发来《药会图》四种钞本之全部书影,赵怀舟先生从网上搜索并下载了一批药性剧钞本及印本,以及绿依先生文章的图片提供给我们,家侄女贾宁博士自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拍摄并发来清同治钞本《药性巧合记》书影,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12年10月19

 

注:

 ① 邓志谟:号竹溪散人,约明•万历前后在世,饶州饶安人。通俗小说家。近有研究者指为明代专业作家,所著多取材怪诞。又工曲,《曲海总目提要》载,所著五局传奇,《八珠环记》出场人物取骨牌名;《玉连环记》取曲牌名;《乱头鞋记》取鸟名;《并头花记》取花名;而《玛瑙簪记》则皆用中药名,但未涉药性功用。

② 绿依:原名杜颖陶(1908-1963),天津市人。戏剧研究家。早年毕业于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及民国大学,建国后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图书资料室、编辑室主任。著有《曲海总目提要补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等多部。引文出自“别具风格的药性巧合记戏文”。该文原载于194819《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由傅芸子、傅惜华主编,创刊于民国36年(1947年)。发表的文章包括小说、戏曲、说唱文学、民间文学等的研究、介绍,且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有些文章至今尚能保持开拓性、前瞻性的学术价值,对深入研究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几不可缺。周刊撰稿人如王重民、俞平伯、傅惜华、朱自清、赵景深等,均为学术大家。杜颖陶先生亦曾发表戏曲方面文章多篇。此文是迄今所见最早较全面研究药性戏剧的文章,见解中肯。

③ 张亚杰:所撰《草木春秋药会图剧本考述》一文,刊于《蒲松龄研究》2004年第1 期。

④ 赵怀舟:山西省原平市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山西省中医研究院副主医师,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委员。参编著作多种,发表论文80余篇。撰有《药会图稽考散论》,发表在“中华中医药论坛唱响药性剧”栏。

 ⑤ 郑金生: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曾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从事中医药历史文献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编著、主编著作多部,《中国本草全书》编写中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