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xueshi
xueshi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85
  • 关注人气:2,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作重发:我的散文《沉默的圆明园》

(2007-12-24 17:16:17)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文化

分类: 学诗文选
   旧作重发:我的散文《沉默的圆明园》 
 
旧作重发:我的散文《沉默的圆明园》
     围绕圆明园的反思与修建问题,多年来一直引起国内外的讨论与研究,我属关心者之一。最近由于同感,转发了张华夏先生《欺世盗名之举:“异地再造圆明园”向全国公募事件质疑?》一文后,觉得意犹未尽,找出已发表过的旧作,1985年11月21日在北京黄庄写成的《沉默的圆明园》重新发表。
 
《沉默的圆明园》

    郑学詩

  在游人如堵,车似长龙的北京,想找一个安静的去处并不那么容易。

  当北海的湖面上还残存着冰碴,游人就荡起了双浆;当香山的蝉声刚刚消逝,游人就开始寻觅红叶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充塞着空间,面对京华众多而又迷人的景物,人们慕名而来,却又匆匆离去。

   然而,也可以独辟蹊径,去圆明园。这座当年曾是万园之园的一代胜苑,倒是一个十分静谧的所在。我沿着一条条环溪罗布的小径向前走去,还可找到这座水景园林曾是迷人忘返的一处处遗址:“正大光明”、“九州清宴”、“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现在,这里却成了村落、田野、荒滩;默默地躺着断石、片瓦、残垣。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色,无不沾满着历史的泪痕。但是,这静默空旷的废园,依然在历史的空间中显示出它碎人心腑的悲壮美。

  勤劳伟大的人民一次次在它的面前涌出泪水,他们修筑了部分道路、桥涵;清理了园内的西洋楼等几处建筑遗址;进行了绿化,举办了园史展览……部分整修过的景物已改换了荒凉的容颜。原来象征道家传说中的东海仙山的“福海三岛”,碧绿如镜的湖面又舒展地微笑了;取材于佛经的“珞迦胜景”,仿印度宗教的建筑“舍卫城”,又恢复了梦幻一般的美的风貌。这些去处,游人经过,依依不舍,慢慢地离开。但他们却在原“长春园”遗址内的“海宴堂”和“远瀛观”前长久地停下来。他们的心像停止了跳动,脚像生了根。这里是一组中西合璧式的欧式宫苑。建筑细部的雕饰大部是中国传统的花纹。眼前虽然只剩下几根残破的石柱,原来精细的雕刻仍依稀可辨。1856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强盗们洗劫时的凶相,弥天浓烟大火的噼啪声,一个个金碧辉煌的屋顶的倾塌声,在这座沉默而又空旷的园林上空,在游人的眼前和耳旁显现着,回荡着。我慢慢地弯下腰,抚摸着刻工精细的断石上的美丽花纹,顺手拣起一片琉璃瓦的残片,上面烧化了的孔雀蓝色的印痕斑斑尚存。同行的人看着它无言相对,长久地沉默着。民族的自尊心和耻辱感随着沉重的叹息声,一齐喷出了喉咙。

    此刻,我走上前,一遍遍抚摸着石柱上的花纹,然后默默地,三步一回头地向西走去。一排排高大的白杨,一块块交错的阡陌,一条条弯曲的小路,向前伸展着。不一会儿,走到前湖北岸,这里是“九州清安殿”遗址,而那正对圆明园大门的中路,就是“三一八”烈士的墓地,只见素白的塔形纪念碑在荒草丛中渐渐显出它高大的碑身。纪念碑设计得庄严简朴。碑上铸刻着“三一八烈士之墓”几个凝重的大字,碑座上用工整的字体刻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和身份。银白色纪念碑前放满了用金黄色的野菊编织的花环。那是一种朵儿虽小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的花,这种花在圆明园里到处可见,并没有引起游人的注意。但它出现在纪念碑前,却是人民对先烈最真挚的祭奠。

  啊!圆明园的地面上默默地躺着被外国侵略者摧残了的祖国灿烂文化的精品,涌上我心头的是一种民族耻辱感;圆明园的地下默默地安睡着“真的猛士”,他们又激发起我的民族自豪感。

  圆明园啊,圆明园,请原谅人民不把你全部修复起来吧,因为你的遍体鳞伤还要留给世世代代去进行历史的思考呢!

                     1985年11月21日于北京黄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