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给谁看
(2014-07-26 22:09:07)
标签:
娱乐 |
这阵子,我一直在持续参与东莞电台的一档夜间谈心直播节目。其中一期节目中谈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关于拖延症。
尽管节目早已结束,我却依然有着未曾结束的感觉。估计是正如节目主播叶纯所说,倘若有些本想说的东西没来得及在节目中说出来,那么,在节目结束之后你是会感到郁闷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啊!
想来,我是在一个谈论拖延症的节目里拖延了一些自己希望现场表达的东西了......这可真有趣!
好吧,姑且撇开这些貌似题外话的话,回到关于拖延症或者拖延行为上来。
首先,我个人并不认同“拖延”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正式的一种“病症”。这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习惯,可能不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所谓“不好”的习惯。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人在述说自己患有所谓“拖延症”的时候,也许感觉中占比重更多的会是某种自嘲,更甚于同时也可能会有的担忧,害怕,怨恨,自责---等一些相对而言更严重的“抑郁症”或者“强迫症”、“恐惧症”等患者所明显拥有的主要情绪。
这也意味着,拖延行为的被包容度更大,而改变的难度,同时也将更大。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拖延造成的现实后果并未给当事人带来足够强度的痛苦感受。除非,这背后更深入的心理动力能够被看到。
让我们通过个案,来看看造成拖延行为的背后可能存在怎样的心理动力。
我的一名患者,成年后哪怕是成家之后,一直有拖延整理家务的习惯。虽然她认为这是个不小的问题,可总是无法改变。有意思的是,随着咨询往前进展,她开始更愿意探讨其他方面的话题,亲密关系,工作......她甚至认为这个“不好的”习惯已不是当前主要问题,即使这个问题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最后一次谈到拖延行为时,我们开始探索到被她拖延整理的物品背后所隐藏的情感纪念的意义.....那些旧时的衣物和单据背后携带的浓浓的来自妈妈的爱,来自当年自由潇洒生活的点滴记忆......如今已遥远......此时,咨询的焦点转换到了亲密关系和早年体验。
有趣的是,当咨询中她所关注的问题焦点开始从拖延行为上转移时,我们发现,当其时,现实生活中她的这些拖延习惯反而正在悄悄地改变......当然这个改变是可以理解的:她的潜意识通过“拖延”这个相对而言不那么痛苦的行为习惯,防御了内心中更深入更痛苦的情感体验---丧失。咨询中一旦这份痛苦能够逐渐被看到,被重现体验到,那么,防御的“拖延”行为自然就不再有存在的价值了......
这是“拖延”行为之所以存在的心理动力其一。
其二,拖延可以让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个人能动性。
以上面的个案为例,探索中发现,从小时候起,为家里整理衣物就是她获取父母表杨的几乎唯一方式,而在其它方面,父母对她更多的是不满和抱怨。她从来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长大后,“应该做个爱收拾家务的女人”这个来自母亲的声音已经被她内化为自己的声音了。而同时,她对自己自发喜欢做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几乎从来没有拖延过。这些事情多数与父母的“声音”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工作任务,比如教育孩子。在这里,对收拾家务的拖延,成为了她表达反抗声音,摆脱父母的“情感”掌控,寻回自我能动性的一个特殊方式。尽管,这种方式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烦恼。
另一方面,当拖延的事情确实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爱干的事情,而这件事的完成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时,拖延可以为这类当事人制造足够强烈的推动力,从而在deadline(期限)到来之前,一鼓作气,高效地完成这件事情。这类人通常会发现,尽管焦虑,尽管抱怨,真正重要的事其实仍然是在最后期限来临前完成了。甚至结果还不赖!
至此,拖延行为最后能否完成,甚至还可以成为衡量一件事情对一个人是否真正重要的标准。没有再准了!对于某些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依赖性人格特质的人,生活中会特别需要外界的推动力,来督促自己前进。
时间紧迫感,有时候会是效果最好的动力。对于这类人,即使在拖延当中,要做的事其实也一直在脑海里酝酿徘徊着,从未离开过。
我们还是来看看一个具体案例。
我的另一位患者,聪明机灵,受过很高的教育。他早已厌恶了手头上的枯燥工作,一直想换一份更好的工作,也有这个信心。换工作需要投递简历,可是,他就是一直拖着这事。准备简历的过程中他总被鸡毛蒜皮的琐事分心,迟迟不能完成简历。这令他烦恼不已。
分析中发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独裁,严厉和苛求一直是他心中的噩梦。无论他的学习如何优异,表现多么乖巧,那些年里都无法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与柔和对待。他能得到的只有更高的要求与严厉鞭策。从小他就一直卯足了劲学习,除了为了能够满足父亲的期待,他更寄望于能够通过升学来有一天能摆脱父亲的“统治”,脱离“苦海”!他的成绩也确实一直很好。走入社会后,他同样对自己的工作能力颇具信心。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他急于脱离的严厉的父亲早已经成为了他骨子里的“推动力”核心。没有了身旁的这个“推动力”,他已自我推动不能了。同时,从小到大对父亲的怨恨,是不允许他接受对父亲的依赖的。可是,深入骨髓的依赖不是说不接受就不存在了的。
拖延,成为了儿子对“父亲”这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无声的呼唤与呐喊---父亲,尽管你让我如此痛苦,可是没有了你,我的生活该如何前行?......
随着咨询的推进,他的简历终于完成,并找到了一份满意的新工作。这或许意味着,他的推动力临时从“父亲”换成了“咨询”或者“咨询师”了......
如此看来,拖延,也是一份对爱的客体的呼唤了......
这是一个有比较典型的依赖性人格特质的个案。在这个个案当中,对于“拖延”,当然还可以有其它更多的分析和解读。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就如同对梦的解析可以层出不穷一样,对任何心理行为的解析也是如此就不足为奇了。
我只想说的是,每一样或大或小的心理症状,行为习惯,都赋予了拥有它的人的生命极其特殊的意义所在。好好地,细细地去理解这些意义,能带领我们进入更深邃的心灵成长之途,那里面丰盛润泽,虚实有致,悲喜自知,动人非凡。
而非简单地抱怨,而非简单地忍耐,而非简单地寻求方法改变。尽管,改变终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