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案例督导小组活动会后感
(2012-09-08 13:41: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案探讨 |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上初一,无论从外形着装还是性格上看,都像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而非女孩。妈妈感觉孩子近来似乎花钱有些大手大脚了,而且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管教了,跟妈妈的同居男友关系也越来越恶劣,甚至,有时被发现偷偷站在妈妈的房门外边,令房内的妈妈困扰不已。
令咨询师印象更深刻的,是母女俩在咨询现场的表现和互动。女儿不肯跟妈妈同时进行咨询,于是母女轮流与咨询师单独会面。妈妈不停地抱怨孩子;女儿不大愿意提起妈妈。咨询师授意画个人的自画像,目的是为了呈现和探索潜在的内心世界。妈妈画了女儿的样子;女儿画了一盆植物,长长的软弱的两根茎相互缠绕,没有叶子,顶端是分开的两朵你无法确定到底是花还是树的植物。
案例督导现场的咨询师们无一不对女儿的这幅“自画像”留下深刻印象,并浮想联翩,而大家讨论的共通点,是这幅画如此明显地描绘了母女间纠结得难舍难分的关系。
没有人愿意真正感受并面对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每个人的心中充斥着对方,以及双方的关系。这是一个关于依赖和独立的难题。多年来一直相依为命的母女俩,面临着旧关系局面的新的挑战--妈妈有了稳定的男友,女儿开始上中学走向更独立的世界。到底是谁无法离开谁,到底是谁不愿意让谁离开,又有谁能告诉彼此答案究竟在哪里?
母女俩的情感张力是如此的巨大。当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只有妈妈的抱怨和女儿的沉默,而当各自与咨询师见面,对方不在身边的时候,面对咨询师,不约而同地,两人都无语泪先流。为什么常常,温柔脆弱的情感无法在至亲的人面前表达,而只能在背后独自被痛苦和渴望默默地吞噬掉?
这个问题,不妨可以提出来,让我们的咨客们好好地去想想。答案也许会是打开那扇门的钥匙。
看到女儿的画,妈妈哭了。这不是坏事。泪水有时候能冲刷掉尘旧的污垢,让表面至少暂时地焕然一新。
至于女儿为何成长得如此男性化,也许是从小被移植的潜在的保护妈妈的欲望,也许是潜在的保护自己的欲望,也许其它,这需要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进一步地探索。而现阶段,妈妈没有提出这个困惑,就先放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