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案例讨论会后感
(2011-10-13 16:02: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案探讨 |
免费的东西真的不会那么让人积极投入吗?比如:免费的咨询,免费的学习小组,免费的研讨小组,等等。即使参与了,可能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消化和学习。我的答案是:是的。可是,也许我的要求和期待过高了。所谓:志在参与。凡事能如是已属难得。有时反应当鼓励之。
F和Q都已在当天写好了会后感想。实在让人好生钦佩。这对于我可谓是个积极的鞭策和动力。
众里寻她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是我们内心时常迷失的自己--
一个单身的抑郁的29岁来访者,经历了20多次的连续心理咨询后,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她辞去了让她忍无可忍而忍了两年的工作,搬离了让她几乎窒息而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勇敢地一个人独居开始她向往已久的求学生涯,并且,由于备学仓促,她明白也能接受可能面对的求学失利局面。在辞工搬家后,她突然暂停了未完全结束的疗程咨询,决定靠自我调整。这期间,她经历了一段情绪低谷期,但她自己扛住了,并在结束学业后,感到了如释重负。然后,她突然再一次地来到了咨询师的面前,咨询的目的是:看看自己这段时间的状态如何。言下之意:是不是真的可以脱离咨询,从此有力量独立面对新生活了呢?
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的希望独立的渴望,以及她生活中产生的新变化,心想,不错,咨询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助人自助”吗?如果真的想她好,除了赞赏她的改变,鼓励她的勇气和自立,还能做什么?于是,咨询在一片希望和鼓励声中完成。全部的咨询,也就此结束了。
然而,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开始感到了越来越大的遗憾。咨询师想起,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曾经担忧地说过:害怕对咨询师产生依赖了,怎么办......咨询师想起,来访者也曾经通过私下打电话给咨询师谈心,表现了更多跟咨询师亲密的愿望,然后在了解了咨询师的工作关系界限后,无奈失望退缩的经历。所有这些,都带出了来访者的表面抑郁症状的背后,那份浓浓的分离性焦虑。这是她过去生活中常受挫的真正原因,这是她的心灵成长中所必须迈过去的坎。而这么重要的心理根源性症结,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地探索,怎么就让咨询结束了呢?
咨询师仿佛依稀听到了来访者在最后一次见面时,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你真的就这么让我离开了吗?留住我,请留住我......可惜,在那关键的时刻,咨询师成为了来访者逃避深入治疗的“同谋”,而错失良机了。
然而,在案例讨论会上,其他同行咨询师对此表达出不同的看法。大家认为,此时是可以结束的时机了,我们是应该相信来访者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的。如果她过去从未独立过,现在终于尝试去独立,这是好事,不应该轻易阻碍她独立的决心,包括脱离咨询的愿望。而未来如果她真的再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她还会再回来的,到时再深入探索不迟。
最终,我们所有人,都一致赞同,关键不在于来访者是否该留下来继续咨询,因为,决定权在对方手中,不在咨询师这里。关键或许在于,咨询师能否及时地当场觉察到来访者心灵深处的另一股声音,并及时地给予回应,然后,再把选择权交回给来访者......这样,大家或许都不会再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