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话语
(2011-09-06 13:01: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案探讨 |
她是一名年轻的普通外来务工者,在一家工厂里面工作。我们的咨询在开头阶段稳定地进行了十次,然后在感觉到一定的疗效后,结束了咨询。过了两三个月,她重新回来找我,希望能就原先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治疗。在例行回顾检验之前的治疗结果时,她告诉我,原来的问题症状有所减轻,而当她在安静地进行手工工作时,常会在脑海中想象着与我进行对话,并因此而感到一丝充实与力量--这实在令我大感欣慰!
心理咨询的典型疗效之一,就是在来访者心中内化一个“好”的客体--通常这个客体应该是咨询师的人格力量--取代原先的“坏的”或者“缺失”的客体,从而能重新拥有一个相对良好功能的自体客体,来独立面对今后的生活。当这个效果发生时,来访者的自我功能会变得比过去强大。即使问题还没能彻底解决,但来访者也能明显感到自身的信心和力量增强了......
她会在内心想象与我的对话,这是开始内化一个新客体的标志了。这也意味着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固信任的咨访关系。是的,上次还有许多没来得及深入探索到的地方。需要继续。我满怀信心地按照过去的方式,开始了跟她的下一阶段治疗。
可是,几次见面之后,我们的咨询突然严重停滞了。好像无论我问什么,她都不再开口,只是有些不安地发呆,偶尔的回答也只是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轻微地点头摇头。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激发她的表达欲望:要点分析共情,角色对话练习,图画创作发挥,内心自我暴露,甚至也不说话跟着她沉默,但都以失败收场。问她怎么了,也只有沉默,没有任何的回应。
连续两到三次的咨询,都是如此。我急了。我替她心痛钱!我该怎么办?我的感觉越来越不好。我以为她不会再回来咨询了。反正费用是每次单独付的,随时可以不来的。但让我意外的是,她继续过来了。平静地预约着下一次的咨询。
显然,虽然我感觉什么都没有做,但她应该还是能从咨询中有所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她为何还愿意花辛苦打工赚来的,不菲的钱,每次来回坐四小时的汽车,顶着晕车的难受,来做这可以称得上“奢侈”的心理咨询。我的职业感觉开始告诉我,她潜意识里在试图通过激发我的情绪,通过激发咨询室里难熬的氛围和关系,来重现当年的心理成长中被卡住的环节--从而寻求创伤的修复。
当然,她的理智不会意识到这点。她的理智只会责怪自己不会表达,不会回应,等等,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愤怒。而我从来不会怀疑人的潜意识力量的聪慧和狡黠--此刻,作为咨询师,我们就是一条老练的猎狗--哪怕一丝气味,都不容许逃脱!
在咨询当中出现难受的时刻的时候,常常意味着真正的治疗开始了。
我的这位执着的当事人,在咨询室中微妙地重现了她早年家庭里,跟父亲相处的关系--一个常常责怪女儿不懂礼貌,不会主动招呼大人,一个倔强地就是不出声,看你能把我怎么地--在咨询室里,她的潜意识重复是这么翻版的:一个常常沉默不会表达内心感受,一个努力想要帮助却只能干着急--这本质上已如此地接近当年了--现在她对自己的愤怒也一如当年:自己是如此地糟糕!
然后,我的反应与她父亲当年的反应所不同的是--我不断地反省调整自己,我对她袒露我内心的不安和着急,我尽量去理解而不是去责怪她......我的温和而坚韧的关心与应对,本身已产生了修复创伤客体模式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她继续来的动力了!
看清了这一切,我的着急和焦虑大为缓解。而微妙的是,我们最近一次的见面她开始更愿意表达了。我们好好地谈了她早年去世的母亲。这次见面在一股忧伤落泪,释放哀悼,但温暖亲近的氛围里结束。
终于,我们的咨询又开始向前走了。终于,我们的心灵走得更近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程的心理治疗,总是让人感到那么地起起伏伏,百感交集!
有的表达,需要我们用心灵来感觉,而非话语。
有的关系,需要我们用心灵来修复,而非道理。
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