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分享 |
分类: 杂谈 |
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通常调适最为良好,即它们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在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行为模式。总的来说,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加满意于自己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持续时间较长、信任、忠诚、独立(Feeney,Noller, & Callan, 1994,等),并且,他们更可能以恋爱伴侣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Fraley & Davis,1997,等)。对成人依恋的大量研究,是要揭示出能够增进成人的安全感和安全基地行为的行为及心理方面的机制。迄今为止已取得两项重大发现。第一个发现符合依恋理论,即在苦恼时,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可能寻求伴侣的支持。而且,他们更可能向苦恼中的伴侣提供支持(Simpsonet al., 1992,等)。第二个发现是,在发生关系冲突的期间及随后,不安全型个体对伴侣的行为做出的反应,加剧而不是减轻了他们的不安全感(Simpsonet al., 1996,等)。
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
按照依恋理论,儿童用来调节与依恋相关的焦虑的策略各不相同。例如,在一次分离又重逢之后,一些不安全型的儿童来到父母身边,但带着矛盾和抗拒的心态,而另有一些儿童会躲避父母,显然是在尽量减少与依恋相关的情感和行为。婴儿依恋研究中的一大问题,是躲避父母的儿童——回避型儿童——是否真的较少苦恼,或者说,他们的防御行为是否是对他们真实的脆弱感的掩饰。对儿童的注意力保持能力、心率或压力何尔蒙水平加以测量的研究似乎表明,分离给回避型儿童带来苦恼,虽然他们表现得冷淡和防御。
近来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揭示出一些有趣的复杂性,它们与回避和防御之间的关系有关。回避型成人中,一些通常被称为恐惧-回避型的成人尽管采取防御姿态但仍适应不良,而另一些通常被称为离弃-回避型的成人能够利用防御策略来进行适应。例如,在一项实验指定的任务中,成人被要求就失去自己的伴侣进行讨论, Fraley和 Shaver (1997) 发现,离弃性个体(即与依恋相关的回避维度得分高而与依恋相关的焦虑维度得分低)和其他个体具有同样程度的心理苦恼(根据皮肤电导率测定)。但是当要求他们抑制自己的意念和情感时,离弃性个体能够有效地进行抑制。这就是说,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自己的心理唤起,并最大限度地不注意与依恋相关的意念。而恐惧-回避型个体对自己情感的抑制则不那么成功。
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
成人依恋理论的最煽情也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有关于这两种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人们对此一直争议不断。
对稳定性的思考至少涉及两个议题:a. 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各种人(如父、母、恋爱伴侣)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性,以及 b.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关系中的安全感有多么稳定?
关于第一个议题,似乎人们对母亲的安全感和对恋爱伴侣的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例如,Fraley在实验中使用自我报告,收集了人们对自己的一位重要双亲和恋爱伴侣的依恋风格的自我测量,并发现这两种依恋风格间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5之间(即中等偏小)。
关于第二个议题,似乎人们对父母依恋的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39之间(Fraley,2002)。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纵向研究,它评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一岁时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同一批人 20年后在成人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这个未被公布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系数是 0.17(Steele, Waters, Crowell, & Treboux,1998)。
人们还使用回顾法,对早年依恋体验和成年依恋风格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Hazan 和 Shaver (1987)发现,在恋爱关系中有安全感的成人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更可能感到童年时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充满情感、关爱和接受 (另见 Feeney & Noller, 1990)。
基于这类研究,似乎儿童-父母关系中的依恋风格和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间最多只有中等程度的关联。那么,这个发现对成人依恋理论意味着什么呢?一些著述者认为,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是,依恋系统,这个最初适合于婴儿生态环境的系统,继续影响着成人期中的行为、意念和情感(见 Fraley & Shaver, 2000)。而无论这个系统在十多年或更久以后是否仍稳定,也无论在各种亲密关系中是否都稳定,这个命题都将成立。
虽然依恋理论家们所借用的社会及认知机制意味着依恋风格的稳定是普遍性规律而非例外,这些基本机制却能够对长时期中依恋风格的连续或不连续做出预测,这取决于把它们精确概念化的方式(Fraley,2002)。Fraley (2002) 讨论了从依恋理论出发得出的两种连续模式,它们就长时期中的连续性做出了不同的预测,虽然它们源于同样的基本理论原则。每一个模式都假定依恋表现中的个体差异形成于早年童年期中对照看者的不同体验,而这些早年的依恋表现造就了个体后来的依恋的品质。但是有一种模型假定,由于受新体验的影响,已有的依恋表现会被更新和改变,使旧的依恋表现被逐渐“覆盖”掉。数学分析曾显示,在这一模型中,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会趋近于零。第二种模型类似第一种,但它有另一个假定:出生后一年内发展起来的依恋表现模式被保留下来(即不被覆盖)并持续影响着整个一生中的关系性行为。对这一模型的分析表明,长期的稳定性会趋近于一个非零的极限值。这里的要点在于,根据依恋理论的原理推导出的成长模式,会对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做出引人注目的不同预测。考虑到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一个经验性问题,而不能看成是依恋理论的假定。
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代及未来,对依恋需要的研究仍面临着一些需要加以解答的问题。例如有可能存在这一事实,即一些恋爱关系是真实的依恋关系,而另一些则不是。未来的研究者有必要更准确地确定一个关系是否实际上起着与依恋相关的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婴儿的依恋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功能,其中的原因很清楚,但不清楚的是,在成人中依恋是否也具有重要的进化功能。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可能会改变人的依恋风格的确切因素。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对增进依恋安全感和关系质量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