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大喜欢讲理论和道理上的东西,而是比较喜欢直接分析和处理个案。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在电台担任嘉宾主持的时日增长,这种感觉也日渐加深。
倒不是自己对于领会和理解理论上的东西有困难。事实上,毫不谦虚地说一句,到目前为止,我所阅读和学习的专业书籍中,专业理论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基本上很少会碰到理解困难的地方。当然,吸收和实践应用的程度如何,又另当别论了。毕竟,面对浩瀚如海的各种专业流派和方法,咨询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取舍。
我开始越来越深地体会到曾奇峰老师的感受。他曾经说过,他现在越来越讨厌说理论了,而是喜欢去分析具体的个案。
实在颇有同感得很。
那些个泛泛而谈,仿佛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经常会令我有麻木且头大的感觉。这些道理,对真正有需要的人,能够带来多大的帮助?也许当时听到那会儿,会有所触动,可是过后呢?能够持之以恒的保留这些触动,并贯彻到实际行动当中去的,有几人?
当然,道理和理论也很重要,个案进行要靠其来指导。但要想真正能够帮助人,那不应该是主要的。
说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专业心理咨询的工作特点和要求。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都清楚,光靠跟来访者讲道理或者劝解是难以产生好的效果的,重点是必须介入其他的专业手段和技术,再加上咨询师本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综合在一起方可以产生较好的疗效。这也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与普通的思想工作不一样的地方。
也许可以这么说,那些听了道理和劝慰,仍然感到难以产生效果的人,会是合适的进行心理辅导的客人。当然,他会否遇到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又另当别论了。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感到自卑,他希望找到克服自卑提高自信的方法。如果仅仅是根据普遍的提高自信的方法来进行说教的话,可以说很多条的道理,比如多想自己的优点,多鼓励赞扬自己,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等等。几乎人人都能轻易地说出一串来。可是,却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地做到所说的这些。
原因就在于,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得到一个有具体针对性的感受体验和引导。
一句话,有没有得到被真正触动心灵的感觉?有没有及时把握住和强化这种感觉?
啊!
这应该是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产生变化的精髓所在了。也许,这也正是心理工作境界的精髓所在?
假设,现在我们要进入的是一个希望克服自卑的具体个案,那情形可就很不一样了。咨询师会向当事人了解他的具体经历、环境、感受,找到他的自卑“感“的真正由来和行为表现,一边有的放矢地辅以专业技术和分析,一边通过现实效果检验来进行观察和调整。最终以求达到,当事人得到了良好的成长,从而,自发地解决了有自卑“感”的心结。
在这里,我觉得需要强调自卑-“感”!那真的是一种主要关乎个人的感觉。
要真正帮助来访者,关注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运作的,要比关注如何去安抚和激励对方(其实背后是暗示认可了对方的自卑情结),要有用得多!
让我稍感欣慰的是,在这期的电台节目中,当场处理的热线个案颇多,感觉需要用的都用在了实处。虽然只是一次过,难以详细进入,但那种感觉,可比在没有具体个案处理的节目时段,被迫要夸夸其谈道理的感觉,要好得多了。
或许,我的感觉只是一个心理工作者本身是偏向于理论方向呢,还是偏向于临床方向的问题。
又或许,其实这二者本就不必进行如此明确的划分的......
好吧,应该这么说,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应是未来工作和努力的前提与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