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虎门中学暴力事件的感想

(2007-04-19 12:22: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上个周末我参与做嘉宾主持的电台节目环节,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前阵子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虎门三中女学生暴力视频事件。几个初三女生在学校里打人的现场过程被旁观者用手机拍了下来,并在事隔三、四个月之后将视频公布到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打人学生的心理动机,以及由此投射出的社会教育问题固然值得分析和反省,而我更加关注的,却是视频事件后,主流机构及舆论媒体对此的评价和回应。
    社会正如人心一般,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总有些遗憾的事情无法避免。也正如只要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是符合自然的本能和法则的。
    关键不在于是否会犯错,关键在于犯错后是否会去认真反省和调整自身,从而提醒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
    会否及时地自我反省,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同时,也是判断一个社会拥有蓬勃朝气的象征。
    那么,对于这次的视频事件,媒体和权威人士是如何回应的呢?
    根据记者的采访,某教育系统人士发言说,这只是一件小事情引起的小冲突而已!某些校长发言说,学生携带手机入校是违反校规的,这会带来如何如何的不良作用等;某位老师发言说,将视频放上网络进行传播的行为不可取,既给当事人带来心理阴影,也会令观看的学生麻痹并可能进行行为模仿,不利于消除校园暴力;某位心理专业人士发言说,估计把视频放上网络传播的人有心理障碍......
    综合几乎所有的主要回应,目的似乎很明显,就是要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对有关方面如教育部门的谴责转移到另外的方向上去,并且希望能够大事化小,尽快平息舆论带来的压力。
    而对于当时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情况,报道中只是草草交待说打人的学生受到了处分,被打的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的赔偿,家长们也私下协调好了,事情早已处理完毕。至于具体的处理细节,就再没有下文了。
    这是我所担心的其中一个方面。
    既然上面提到,担心事件的暴露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解决的一个办法就是对肇事者和责任人进行有威震效果的公正惩罚,并将具体细节公之于众,这样既能让肇事学生明白行为的严重后果,也能给其他学生带来警戒的作用。
   知道正确教育方法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要改变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除了要跟他讲道理,作出良好示范,很重要的一点是还要有严明的奖惩措施,否则的话效果只怕会事倍功半。
    除此之外,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权威舆论对该事件的回应。
    毫无疑问,在这次事件中有关学校难逃其鸠。然而,让我既生气又遗憾的是,由始至终,没有有关方面站出来进行深刻的自我责任反省.有的,只是对事态的敷衍,对他人的指责......简直可以说是为了避重就轻而无所不用其极。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丑恶现象是无法掩盖的,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这一点,否则就变成了自欺欺人。
    我担心的是我们的孩子。
    我并非担心他们会模仿视频中的暴力,这主要依靠正确的引导。我担心的是,当他们在观望这个事件及反馈时,当他们正需要得到一个良好的引导时,看到权威的师长们如此的回避自我反省,如此的避重就轻,如此的含糊推卸责任于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确实,学习和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从敬重的师长们身上获得的榜样,力量更为强大!
    可能有的老师会反驳我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道学校和老师的压力有多大!难处有多难!
    是的,现在当老师确实不容易,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压力都很大。这也是需要正面的问题。然而,这并不应该成为某些老师推卸正确教育责任和自我反省责任的借口。那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孩子们都在看着呢!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孩子,也是我们的未来!
    处身于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压力和考验,每个人也同样有着尽己所能的责任,去让这个世界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也许,我们的社会制度暂时还不够完善,也许,合适的方法暂时还没有找到,但是,只要还有谦虚谨慎,只要还能勇于反省,光明的希望就永远不会消逝。
 
 
    我也来个自我反省吧。
    作为一名心临床理工作者,本不应该过于表现主观喜好和情绪,而需要尽量的保持中立、客观。我想,如果是在临床工作当中面对一个表现出敷衍、推卸责任行为的人,我会努力去理解她背后的难处,而尽量不加入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评价。但是,这次,面对某些公众舆论的不适当引导,我实在难忍内心的情绪。
    某种强烈情绪让我不得不一吐为快。
    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任何强烈的情绪出现,不管是何种情绪,几乎都跟个人过去的情结有关。所以,应该说,这次事件也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情结。
    发生的事件从来都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种子其实深埋已久。
    也许,事件中,打人的学生在打人前要发泄的情绪,也已蕴酿许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