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小非解禁”是“利空出尽”,在目前这种牛市格局下反倒转化成“利好”。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小非解禁”前由于预期股票供应将增加,其对股票价格有“抑价”效应,等“小非”开始上市,股票价格自然会有一个修正。但这种理解是非常浅层次的,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真正的含义。
实际上,“小非减持”只是中国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副产品———作为一项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变革,股改解决了不同股东的利益分歧,使上市公司真正有可能建立符合现代企业机制的治理基础,使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在这样的重大历史背景下,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识超越了股票供给的范畴,而是从企业的持续成长或价值创造角度去把握股票的定价。所以一些行业前景看好(比如中信证券)、赢利模式确定(比如苏宁电器)、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比如大族激光)的企业必然会受到追捧:“小非减持”反倒成了收集筹码的绝佳契机!
而且,股改统一了不同股东的利益取向,“小非”股东强化了持股信心,“小非减持”并没有成为洪水猛兽。据统计,自2006年6月19日三一重工作为首家“小非”获准流通的公司,拉开“小非”上市序幕至今,已有近150家公司达到一年限售条件可进行“小非”减持,但仅有17家公司发布了“小非”减持公告进行了实际减持,共计减持股份1.43亿股,仅占同期可减持股份总数的0.36%———可以减持而不减持,这充分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真正使原来的非流通股东和广大流通股东形成了一致的利益预期和市场信心。
股改完成后,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还将进一步发挥,证券市场的吸引力———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投资者都将持续上升,中行、工行等航空母舰的上市效应多少也反映了这种变化。从实际减持的1.43亿股规模看,相比较12月6日上海市场一天115亿股的交易量,实在是沧海一粟;从市场未来的“小非减持”潜在压力看,相信随着价值投资的理解深化和长期股权投资文化的形成,市场承载能力还将进一步大幅上升。而“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冲击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结构性的分化中:优秀公司的股价不会受到影响,而差公司股票会有巨大压力。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细心的投资者已经发现不少股票在“小非”上市后价格大幅下跌,这也是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一定会使主业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公司受到市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