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同龄朋友
(2013-11-21 16:45:52)分类: 随笔 |
阴历十月初八是我的生日,今年的这一天,按民间的习惯说法,我的虚岁正好五十,这也就意味着,兹日起,我便正式迈入五十岁此一人生至为关键的隘口。
之所以强调它“至为关键”,是因为五十岁左右,人的生理机能明显衰退,精神压力也到了临界点,身体会走下坡路,命短的甚至会全面崩盘,这是自古及今依然没有多少人能超越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自然法则。仿佛是为了印证该项冷酷的法则似的,生日前夕,突然传来两条黑压压的消息:一是收到一位久违的大学同龄好友的短信,他说去年在北京三〇一医院做了肝癌手术,最近复发并转移,肿瘤所在位置特殊,全国只有佑安医院能治疗,刚刚住进去,十分想念我。记得大学毕业时,他本来考取了公费留学,就是由于查出了乙肝没有去成美国,现在还是这一脏器在作祟。据说肝癌要人命很快,他在此刻与我联系,大约是思忖着提前给一干亲友打个招呼,否则恐怕来不及。读过短信,我发了几分呆,给他打电话时,只是哽咽着叮嘱他鼓起余勇,多多保重,并表示尽快去看望他,然后便无语了。二是邻居说一位小我一岁的熟人上班期间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除了心脏依稀在跳动,其它的生命征候已经消失,两天后即魂归故里。医生会诊时,一致认为他是被香烟夺命的,热心的邻居听了大急,立马报知我妻子,次日又专程给我打长途电话,告诫我尽快戒烟。熟人的父母已达高龄,两个孩子则尚未成人,千钧担子刹那间转移到夫人肩头,这是怎样惨痛而沉重的命运呀!念及于此,我顿时不寒而栗了!二十多年来妻子经常为我抽烟怄气,我却总是意志薄弱,下不了戒烟的决心,并以“人有个体差异”为自己开脱。这两条电光石火般的消息,也许是上帝为我特意鸣响的警报,我的确该猛醒了!
那么,年届五十,该怎样重新定位和规划自己以后的生活呢?我的第一反应是重温孔夫子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整整一天,都在研究和体味圣人所谓“天命”究系何物,我等凡夫俗子,五十岁后又当如何“知天命”。
青年时代,我和许多朋友一样,常把命运简单化地界定为由吉凶祸福、穷通夭寿、得失利弊、荣辱毁誉等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人生境遇,而据贵州社科院历史所学者于民雄先生考察,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命”其实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自然人性层面上的命运,即个人存在的吉凶祸福,另一个是超越个人的吉凶祸福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前者指向“小我”,后者指向“大我”。依他之见,“作为肉身‘小我’的命运不乏偶然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在这个狭义的意义上,接受一切现实的地位、境遇,就是‘知命’。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包含着对某种不可预测、难以把握的外在力量、遭遇、结果、偶然性的认识、理解与体悟,包含有对自己一生的来龙去脉的接受、容纳与承担。但,这只是‘知命’的一个方面,并且是相对次要的方面。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更有开创意义的是对‘命’和‘知天命’的道德本体上的理解和升华。”⑴他认为:“‘知天命’就是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或者说是三者的统一。它的唯一指向是:生命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天道’普遍显现在人类社会中。由此,人的使命就不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为建立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到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到东汉清流士大夫的‘以天下为己任’,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到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直到谭嗣同的杀身成仁和梁漱溟的矢志不移,一脉相传,突显的正是‘知天命’的使命感。”⑵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知天命”,更多地表征出对整个人类社会走向大同世界的庄严、崇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儒家用以衡量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支点,故而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又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相对于儒家的高标准、严要求,佛教从众生平等、因缘生法、“没有天生的释迦”的根本理念出发,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出发,强调命运不是定型的、一成不变的,凡是虔诚地行慈悲、培福德、修忏悔,能够改性、换心、回头、转身的人,都可以弃恶扬善、趋利避害,从而改变自己的种种厄运,开创出一种充满祥和与幸福的美好命运,甚而“立地成佛”——这显然具有普适价值,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净化和升华自己的人生。
综合儒家和佛教的观点,五十岁之后,对我本人来说,理应在以下三个层面自省、自律和自强:
一是对自然层面上的“天命”要有警戒之心。“天”赋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健康、快乐地活好每一天才是实实在在的选择。俗话说“年龄不饶人”,人到五十,黄土埋了半截,亟需根除种种影响身体健康的恶习,我们要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点,戒烟戒酒,严禁暴饮暴食,保持作息规律,加强锻炼和养生;与此同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烦躁、焦虑、郁闷、挫伤、悲哀都应该统统放开。有一副好身体,不仅是自己的过硬本钱,也是父母妻儿们安享生活的坚实屏障。一位较我年长的朋友曾悲壮地说过,我们不怕死,而实在是死不起!养家糊口是男人首要的天职,绝不能中途做了生命旅途上的逃兵!
二是对道德层面上的“天命”要有敬畏之心。我们做不了君子和圣人,但起码可以做好人,不做小人和坏人,这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底线。“人在做,天在看”,牢记这一点,就不至于“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官场上近年普遍出现“五十岁现象”,不少人过了五十岁,眼见升迁无望,退居二线乃至退休的日子渐次逼近,认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贪财、贪色之心大盛,浑然不顾头上时刻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轻则一生的拼搏归零,重则身陷囹圄、命丧鬼门,这实在是大不智也大不值!
三是对价值层面上的“天命”要有进取之心。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事业,五十岁左右便会见分晓,失败者往往就此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即使是那些成功者,也到了巅峰时期,很难实现自我突破和转型。而孔夫子恰恰就是五十岁开始大器晚成的,他早年迷于仕途,五十一岁才做了个中都宰,一年后总算升职荣任鲁国的小司空、大司寇,旋即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当此之际,他才对“天命”有了清醒的认识,明白“天”赋予他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于是殚精竭虑整理国故,倾心倾力教书育人,从而赢得了“万世师表”的不朽称号,以至被朝廷封为“文圣”、被民间奉为“素王”。古今中外,这样的例证其实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至于我等,五十岁之前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业,之后更不可能取得什么丰功伟绩,但完全可以掂量出自己的“命”几斤几两,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五十岁视为一个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的崭新起跑线,而不是将它看做奋斗的终极节点,从此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学者叶秀山先生曾经指出:“康德说,他的哲学是要让人弄清楚:到底人能(被允许)‘认知’什么,人‘应该’做什么,和人能(被允许)‘希望’些什么,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知道了‘人是什么’。”⑶我想,人到五十,厘清这三个问题,庶几也就可以称之为“知天命”了。
【注释】
⑴⑵于民雄.“命”与“知天命”[J].阳明学刊,2008,(3).
⑶叶秀山.说“五十而知天命”[J].开放时代,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