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采风报道

分类: 消息 |
http://s5/mw690/001otcj3ty6DCXGieHi64&690
天下名园水绘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为金陵八艳之一董小宛与明末四大才子之一冒辟疆栖隐之处。行走园中,冒董浪漫的爱情故事、如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诗人作家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厚的浪漫气息。
如皋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秀美景色深深打动了这些文学“大咖”,令他们诗兴大发,流连忘返。采风间隙,不少诗人即兴创作并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把采风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陈雨果)
邱华栋:用文字挖掘出如皋特有的符号
“这是一座气定神闲的城市。”小说家、诗人、评论家、《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如是评价皋城。
在美丽如皋采风的三天时间里,邱华栋享受着这座小城给他带来的种种惊喜。他说,对如皋这座城市的了解是从一位如皋人那里得知的。“他是从如皋走出去的作家,同时也是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他叫张小波,与他结交20多年,从他嘴里得知了不少关于如皋的故事。五、六年前,他告诉我如皋现在已是长寿之乡了,这让我很惊奇,也很好奇。这次来了之后,我找到了答案。”邱华栋说,来到如皋后,这座带有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给人以安宁感。在参观长江药用植物园后,他感慨如皋绿化覆盖率之高。“如皋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生态文明做得如此之好,让人称赞。”
谈及此次诗友们的如皋采风,邱华栋说:“对我们而言,是归来者。”他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写诗是为了抒发情感,有别样的喜悦。后来10多年的时间里,为了生计而奔波。如今,当初为了诗而狂热的少年们回来了,相聚在如皋,这很难得,也很有意思。邱华栋感叹,这次相聚是一次逐步走向少年的旅程。来到如皋,面向长寿,面向永远。虽然时间很短暂,但却增进了友谊。“诗歌朗诵的活动很有意义,老师和学生互动,没有音乐也没有宏大的场面,两个半小时的活动却乐在其中,很是享受。”邱华栋如是说。
“此次活动对研究当代文学史的学者是很有意义的,这将会变成文学史的一部分,激励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写作的信心。”邱华栋说,回去后将用文章向读者展现“今天如皋”的景象,给读者呈现历史中如皋的不同样貌。邱华栋表示,通过文章,定能发掘出如皋特有的符号,在文学意义上对如皋进行推广和宣传。
任彦钧:皋城的风景美不胜收
“这座城市美不胜收。”作家、《语文报》社副总编辑任彦钧这样描述我们的皋城。
任彦钧告诉记者,如皋这座小城的建设很漂亮,是一座园林式的城市,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在如皋参观的两日,水绘园的秀美让人流连,丝毯博物馆里的丝毯让人惊叹称奇,如皋人的热情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10月16日下午的诗歌朗诵会上,任彦钧以一首四段励志诗《带上自己的阳光 走吧》感动台下的如师学子。“这首诗就是写给年轻人的,希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阳光。”任彦钧说,和如皋有着潜在的渊源,《语文报》是他与如皋连接的桥梁,在如皋的影响也比较大,如皋的不少学子曾在《语文报》上发表过作品。
作为《语文报》的副总编辑,致力于“语文”的研究,对于如皋的学子,任彦钧说:“希望如皋的孩子们能在如诗如画的皋城快乐地学习、健康地学习。将如皋的文化传承下去,用心感受一切。不要在题海战术中迷失了自己,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江小鱼:27年青春愿望实现的释然感澎湃胸间
作为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文化时政评论家、诗人,江小鱼借美丽如皋采风活动的机会在如皋见到了27年未曾谋面的诗友们。“来到如皋,见到他们的这一刻,我释然了,因为这次采访成全了、实现了我的青春愿望!”江小鱼看着眼前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朋诗友们,目光深邃。
在与江小鱼的谈话中,记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与少年诗友们的真挚感情。“在来如皋的路上,车在高速上穿梭,但我就像置身在时光隧道里。”江小鱼说,越接近目的地,心情越激动,到如皋时晚霞遍天,这样的过程就像是中年回归少年的过程。“看到晚霞的那一刻,我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回到了27年前,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奇妙。”看着远方,江小鱼不禁念叨。
在如皋采风的三天时间,如皋对于江小鱼而言,是一座有着“精神气质的小城”。江小鱼感慨道:“如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人文气息和清新的空气。水绘园的人文气韵很浓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江小鱼说,自己曾经写过关于秦淮八艳的小说,董小宛作为秦淮八艳之一,在水绘园中能够感受到她与冒辟疆才子佳人的浓情。说起以后的创作,江小鱼坦言,来到水绘园后,有想为董小宛和冒辟疆拍摄电影的冲动。如果这个创作计划能实施,一定会来如皋水绘园取景。
罗广才:悠闲城市里的归宿感
《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罗广才在如皋采风的3天,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座悠闲的城市给人‘家’的感觉。”
不是第一次来如皋的罗广才告诉记者,现在的如皋与以前大不相同,在宣传上做到了挖掘和延伸。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楼大厦的现代感,而是小城里市民的悠闲感。“早上出门时,看到好多老人在晨练,公园里的凳子很干净,有一种在家里的感受,看着他们年轻的心态,让我在这座小城中感到精神的满足和轻松。”罗广才说:“此次如皋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给了我们全国的诗人作家在美丽的如皋相聚的机会。”
罗广才说:“诗歌是一种信仰,我感觉如皋是一个有信仰的城市,像诗歌一样美丽。”他表示回去后,一定将如皋写进诗里,将如皋的长寿嵌在字里行间,让更多的人看到如皋,了解这座城市的美与内涵。
段钢:行走在如皋 感受水绘园
现任《北京青年报》社长助理、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段钢是第一次来如皋,但是对于如皋他并不陌生。“虽然以前并没有来过如皋,但是我与如皋的诗人们一直有着书信交流,他们在信中都向我推荐过如皋,介绍过如皋,通过他们的介绍,我能够大概的想象出如皋的大致。现在真正的来到了如皋,走在如皋的土地上,我更好的认识到了如皋。”
行走在如皋,街道的布局、路牌设计等无一不让段钢深深体会到如皋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在3天的采风活动中,让段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水绘园,“水绘园整体的布局很规范,当地的文化保护措施做得很到位。”
杨罡:在如皋找回自己的少年时代
“由于是第一次来如皋,不熟悉情况,走错了路线,在路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我要感谢走错了路,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创作了《如皋之约》,献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如皋。”10月16日下午,在“相约如皋”诗歌朗诵会上杨罡激情澎湃地说。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这首《相约如皋》展现在人们面前:
那些姑娘们的笑靥
都不记得了
我只记得兄弟们的名字
那些花儿的颜色
都不记得了
我只记得兄弟们的诗篇
我的兄弟们散居四海
然后他们又天各一方
明天他们将各自启程
带着一样的热血
与不一样的传奇
向同一个美丽的地方集结
我们将在水边的高地见面
握手,拥抱,高谈,欢笑
就着十月金子似的阳光喝酒
就着董小宛的爱情佳话吟诗
二十八年,流光一闪
却足以让一个少年鬓发如霜
那些生活中的幸与不幸
都不记得了
我只记得兄弟们青春年少的模样
是的,我们从来不曾谋面
心与心却早已架起桥梁
纵然曾经时空相隔,又何妨
自1986年至今,杨罡创作的文学作品已有100多万字,从杨罡的博客可以看出,他非常具有创作激情,“从知道自己要来如皋到现在,我都非常激动,我见到了很多20多年未曾谋面的诗友,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用《如皋之约》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记者 李浏 顾亚丽 王亚如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