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骆驼就像移动的山
文:朝阳
http://s10/middle/4c26cceagb09a6ca43c79&690
阿拉善素有驼城之美誉,骆驼在古代的历朝历代中都曾立过赫赫战功。战争年代,骆驼有军队掌控,组成庞大的驼队,辗转于戈壁、草原、沙漠和山地进行军事运输。和平时期,骆驼又充当了生产工具,被用来耕作和交通运输。阿拉善人把骆驼的顽强和韧性喻为一种精神,激励着草原儿女把骆驼精神作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动力,一代一代的传承。
http://s15/middle/4c26cceagb09a6f54888e&690
阿拉善双峰驼因其地缘关系,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自古被军队和商家看好。在漫漫丝绸古道上,留下了它负重远行的足迹;在巍巍贺兰山下,留下了阿拉善食盐和煤炭运输的历史;在这片曾经的生命禁区,留下了阿拉善边贸往来的悠扬驼铃和悠久记忆;如今,上了岁数的老年牧人对昔日的驼运经历还记忆犹新。因为骆驼特别耐饥耐渴,往往能给人带来好运,让人常常绝处逢生。人们骑着骆驼能横穿沙漠,因此,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
尤其是沙漠地区,骆驼被广泛用于旅游、放牧、沙漠考察等工作。阿拉善双峰驼因其常年在大漠中生存,所以,体型大、腿长,步幅大而轻快,善于奔跑,持久力强,因此,适合作为沙漠中的重要交通工具。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内蒙古自治区曾举办过骆驼赛跑运动会,在那次少数民族远动会上骆驼赛跑项目中,阿拉善骆驼5000米的成绩为3分58秒。
小时候,最喜欢听驼铃声,每当驼队经过时就会洒下一路驼铃声,每次看见骆驼都会因它的高大而感叹一番。阿拉善盐、碱、煤等资源丰富,但却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围困,曾苦于无法运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漠和草原之间常有驼队经过,那时的驼队大多有知青组成。骆驼一年四季从不休息,常年奔波于草原、戈壁和沙漠之间,每次驼队经过时,都会留下一个故事和一串深深的脚印。
冬天来临时,冰雪覆盖了大地,其他交通工具难以发挥作用,只有骆驼是这个季节唯一的运输工具,发挥着其它家畜及交通工具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骆驼还被广泛用于沙漠地区的探险、科学考察、物资运输等工作。据史料记载,通常情况下,双峰驼的载重量约为体重的33.8%—43.1%,即100—200千克,短途运输时,可载重250—300千克,在沙漠中行走,行程每天可达30—35千米。
每当驼玲由远至近时,驼队就像是一座座移动的山,在沙漠中若隐若现,仿佛就像是大漠中的海市蜃楼。让人浮想联翩。阿拉善是骆驼的故乡,当地牧民尤其喜欢饲养骆驼,阿拉善双峰驼身躯高大,能驮善行,比较驯顺、易骑乘,适于载重,只要有沙漠和牧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骆驼的身影,阿拉善双峰驼常栖息在干旱地区,随季节和草场变化而迁移。
骆驼是一种特殊的耐寒、耐旱、耐粗饲、抗风沙,能长途行走的珍贵畜种,沙漠中缺水缺草,缺少绿色和生机,很少有生命能够在此存活,可骆驼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听当地牧民讲:骆驼特别能耐饥渴,它们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在极度缺水时,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而一次饮水可达57升,以便恢复体内的正常含水量。它们以梭梭、胡杨、沙拐枣等各种荒漠植物为食,吃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的几乎任何植物(包括盐碱植物)。
记得小时候,只要听见驼铃声就知道驼队来了,我们家门前有一块空地,每次驼队来时都在那块空地上休整一晚上后再走。起初,我以为是我们家门前那块地方好,所以,驼队每次来才选择那块场地休整。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当时驼队中有个队员的对象住在我家附近。
每次驼队到达时都很壮观,骆驼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主人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骆驼眼角挂着冰柱,身上冒着热气,嘴里喷着白色的烟,在寒冷的空气中清晰可见。骆驼利用休息时间在抓紧吃草,补充能量。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神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哩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有时候,看着看着不自觉地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起来。
每当打头的骆驼低头吃草时,吊在它长脖子底下的那个铃铛总会,铛、铛、铛地响个不停。那时候我就纳闷,骆驼身上本来就已经很负重了,“为什么在脖子上还要系一个铃铛?”回家后,我问父亲,父亲告诉我,骆驼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轻易冒犯了。说心里话,在那个年代没什么好的音乐,我倒是喜欢驼铃的声音,每次驼队出发时我都会目送他们,直到驼铃声消失。
每当驼铃再次响起时,冬天渐渐远去,春天即将来临,天气慢慢开始变暖,小草悄悄发芽。驼队伴随着悠扬的驼铃缓缓走来,远远望去,驼队像风,像沙漠、又像是移动的山,直到悦耳的驼铃飘到耳边,心马上会随着驼铃澎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