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长篇历史章回小说连载 |
(续上)在具茨山的北侧是郑州的新密市。在新密市的刘寨乡境内,有一山青水秀的风景区叫云岩宫,又名轩辕黄帝行宫,此宫建在山崖上,因黄帝“以云纪事”,所以后人也称之谓云岩宫,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这里是黄帝立宫建殿、练兵讲武、研制八卦阵图的地方。
轩辕黄帝行宫坐北面南,依山傍水,下为武定湖。湖水粼波荡漾,堤岸绿柳相映。山门两侧的山岩均为自然的“上水石”构成,山岩上苍松翠柏四季常青。与山门隔湖相望的是三座鼎足而立的山寨。近前的左右各一个,犹如宫阙,左边曰柏树坡寨,又名黄帝点将台,山寨四周环水,翠柏笼罩着寨墙;右边曰泉源寨又名黄帝饮马泉,寨北侧一池泉水从寨旁流过,注入武定湖中。中间的一座叫黄路坡寨,恰似一道屏风,与另外两座山寨一同拱卫着轩辕黄帝行宫。三寨中间有四股流水汇集成湖,故名为武定湖。
黄帝行宫内现存唐代军事家独孤几《云岩宫风候八卦阵图记》碑,此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他的大臣风后研制八卦阵图,“用经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万国”的史迹。被发现的《风后八阵图》现存于轩辕黄帝行宫内,其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蟋蛇阵。图中均以“中军”为核心,按对敌作战方式布阵,每个阵式都附有文字说明,详尽地介绍了在特殊环境中的每个阵式进攻或退守的战术应用。唐·独狐几在《云岩宫风后八阵图记》的碑文中说:“风后八阵兵法图,斗具将发,然后合战驰张,则二广迭举,犄角则四奇皆出,必使陷坚阵,拔深垒若星驰天旋,雷动山破”。此图被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由专人妥善保管。
在轩辕黄帝行宫附近,还存有许多黄帝遗迹。黄帝行宫东行1.5公里有黄帝拜力牧为将的“力牧台”,又名“熊台”、“拜将台”;黄帝行宫东行1公里有黄帝养马的“养马庄”;东南5公里处有黄帝存放粮草的“草场岗”;南行0.5公里处有黄帝率师途经的“黄路坡”,西南行2公里处有黄帝溜马的地方“马骥岭”,西北2公里处有黄帝屯粮的“仑王庄”,北10公里有黄帝立旗的“摩旗岭”和议事的“议事台”,东北四公里处有以黄帝大将、风后命名的“大鸿山”、“风后岭”。风后岭上有轩辕黄帝庙。
与禹州市东北部毗连的新郑市之间是具茨山,其主峰名曰风后岭。这里距郑韩古城之西15公里。风后岭巍峨险峻,嶙峋峥嵘,峭壁耸立,洞壑迂回。峰高1166米,古有“中天一柱”之称。清.乾隆《新郑县志》载:“庄子似以人名名山矣,故风后岭,亦取黄帝六相之称”。《帝王世纪》载: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风后在辅佐黄帝战败蚩尤统一中原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所以黄帝就把这座号称“中天一柱”的风后岭主峰封给了风后,自此,具茨山的主峰名曰风后岭,在前几年,新郑人将风后岭更名为“始祖山”。
沿风后岭东坡,踏登3000多台石阶,在绝壁之上有一洞名曰“嫘祖娘娘洞”。相传这是黄帝正妃嫘祖曾住过的地方。在风后岭南面,有一四壁陡峭的山峰,峰顶有一小庙,相传这是黄帝三个女儿的梳妆台。
在风后岭上屹立着一雄伟辉煌的建筑群,这便是号称“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庙。轩辕黄帝庙始建于何代不详。自汉代至清代,屡毁屡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大庙坐北朝南,由山门、中殿、后殿组成。庙院内有参天古柏和数十通石碑。山门前左右有巨石两块,石中央有方孔,传说是黄帝树龙旗的旗杆基座。中大殿内塑有轩辕黄帝与他的大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像。后大殿塑有黄帝与正妃嫘祖像。大殿门前两边,一是黄帝观日台,一边是嫘祖观月台。整个大庙被群峰环抱,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
轩辕黄帝庙自汉至今2000多年来,每逢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从全国各地来朝拜轩辕黄帝者络绎不绝。
书说至此,说明炎黄二帝的故里,就是在今日河南省新郑市、新密市和禹州市无疑。说书的再在此举出两个有关上古文化遗迹的实例,或许会对证明具茨山是炎黄二帝故里更有帮助。
一、破解石刻符号之谜。
2004年春,禹州市市北具茨山一带的跑马岭、棋盘山、九星山等地新发现了500多处神秘石刻符号,吸引了许多专家和新闻媒体的关注。这些神秘石刻符号,大的有数十平方米,小的形如棋盘。符号以圆点、直线和其它形状组成,变化十分丰富,有着独立而严密的体系。在有的山体岩石上,还刻画有河流、湖泊的平面图,也有立体的水坝、河湖模型,这些石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说书的应当地政府之邀,曾亲往考察,仅在跑马岭的两面山坡约25万平方米的山体上就发现了300多处神秘的石刻符号。此山海拔高度约700余米,毗邻新密市境。这跑马岭是几道光秃秃的山岭,山顶比较平缓,在主岭的上部和岭侧坡面上,及另一山坡的坡项和山坡的斜面处,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许多青色或灰白色的岩石,在这些岩石中,只要是比较平整的石面上,大都刻有神秘符号。刻有神秘符号的石面,最大的约2米×2米,最小的有0.5米×0.7米(皆指地上的裸露部分),石块的上面距地面大都在30-50公分之间。符号以圆点、直线、斜线、方形小坑和圆形小坑等组成不同的图形。这些图形有的已经风化,但仍可辨认其原来形状,并且有许多图形十分清晰。圆点的直径有大有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直线的宽度一般在1厘米左右;这些圆点和直线的深度一般在0.5至1厘米之间;这些圆点按上中下三排有规则的排列,每排为10多个不等;在这些由圆点组成的图案旁,大多有一条长约40多厘米的直线及斜线通向一个边长约4至5厘米的正方形凹坑,深度约1至1.5厘米,有的再通往一个直径约3至4厘米、深度为1至1.5厘米的圆形凹坑。有的图案呈“棋盘形”,一般由5~7根横线和5~7根竖线组成,方格大约在5厘米见方。根据石面大小,大的石面分布有3~6组不同的图案,小的石面有的只有一组图案,图案都由圆点或直线等组成。绝大多数由圆点组成的图案分为两排,每排7个圆点,也有每排6个的。在距此山约10公里的玉皇顶,也有少量由圆点组成的星形图,下面是说书的拍摄的照片之一:
这张照片拍的是:在一块裸露在坡面上的长宽各有两米多的圆拱形山石上,共刻有明显的符号5大组,另有一虽然风化但可以辨认的长方形。请参看按照片绘制的石刻平面图及照片:
图7,一号石刻照片及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第1组、第2组和第5组符号(局部照片及其它众多照片省略)。
具茨山神秘石刻符号发现后,2004年3月12日,首次将神秘石刻符号推向媒体的禹州人刘俊杰,与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新斌所长和李立新博士及新闻媒体亲临具茨山进行考察,《大河报》于3月13日A03版作了如下报导:专家认为:“从具茨山上现存的刻画符号来看,有的符号在不同的地点多次出现,应当具有特定的意义。这些符号可以认定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但这里的岩画与其它地区的岩画相比,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较为分散,二是不像其它地区的岩画那样涂抹有颜料,三是其它地区的岩画多为动物形状,具茨山的岩画大多为几何图案。这些几何图案是否是早期文字雏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破解具茨山大型聚落群遗址之谜
“在老山坪的连绵群山中,环山峰的石砌‘城墙’环卫的聚落群出现在眼前。老山坪海拔765米,四面均为悬崖峭壁。该聚落群遗址共有7个中小群落组成,石砌‘城墙’跨越了5座山峰,把7个聚落全部包围起来。两名专家测量了一座残存石屋,长4.8米,宽4.65米,残高1米左右。在中心聚落的一块巨石上,还有一处圆孔。专家从聚落的结构和规模上分析,在此居住的应当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圆孔可能是插旗用的。在聚落群间,专家还见到了一扇半损的石盘,石盘中有圆孔,正面刻画有上百处凹进的圆点。刘俊杰(带领专家上山的禹州人)推测说,这扇石盘类似于日晷,圆孔内插入棍子可测日影用于计时。
初步探访结束后张新斌所长分析说,老山坪上的大型聚落群具有军事性质或城堡性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且有内外城之分,这么大型的聚落群遗址对研究具茨山文化具有相当的价值。具茨山位于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且历史上记载人类祖先最早在山上居住,后来走下平原,这些聚落有可能是人类早期的建筑群遗存,也可能被后人加以利用过。”
说书的曾应禹州市人民政府之邀,曾亲到具茨山对聚落群进行考察。如上面报导的内容外,再作以下补充:
首先从老山坪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说起。老山坪东面紧临具茨山的玉皇顶,玉皇顶的东北面与新郑市的风后顶相对,两者的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风后顶原是因黄帝的大臣风后而得名,前几年新郑人将风后顶更名为始祖山,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炎黄子孙的寻根圣地。根据史籍考证,炎黄二帝都是古“有熊国”国君少典的儿子,而古有熊国就在具茨山的周边地区,其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日的新郑、新密、禹州市。据考证,玉皇顶也因黄帝而得名,而老山坪的西边就是黄帝的另一大臣大鸿屯兵的大鸿寨山。
据考察,老山坪东西两面的山顶有狭窄山道与其它山岭的顶部相连,南北两面为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峻。据随行的当地村书记讲,古城墙约有10公里,护围着7个山头,有一座比较完整的小城门,残存的城墙高的有3米多,低的有数十公分,厚度在1.5米到2米之间。所有城墙及古聚落群均为石板块推砌,没有灰泥痕迹。残存的房址高的有2米多,低的有数十厘米,墙的厚度在40厘米左右。7个聚落群均分布在坡度较缓的山脊两侧。在聚落群的所有地方,土质肥厚,无有树木,野草和小灌木丛生长的很旺。在古城围护的山沟里,溪水常年不断,山的半坡处,有一泓小泉,即使是干旱年份,也从不断水。因为有水源,加之土壤肥厚,这为古人狩猎和农耕提供了良好条件。虽然现在这里没有树木生长,这可能是后人破坏的结果,但在古代,这里肯定是布满了森林的。
由作者拍摄的部分照片如下:
根据作者实测,大部分房屋残址的外围在4米左右见方,也有近9米×5米的。更有一处特大的房屋遗址,东西长20米,南北宽13米,平面结构比较复杂,但看不出大门的位置。其中东西两侧各有一南北长11米、东西宽5米的大房间;在南北两侧各有一东西为7米、南北为5米的小房间。此遗址有可能是部落头领居住。
从实地考察看,老山坪这处古聚落群的规模之大,在国内可说是非常罕见的。在上古时候,人们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每间房屋只住两三口人。像这样每间房子净面积至少有十五六平方米的石屋,大人小孩住上四五口人是没有问题的,如此计算,500多座石屋,大概要住上两三千人。就以修建周长约20华里的石城墙来说,如果不是动用众多的劳力和耗费很多的时间,是根本修建不起来的。到底此聚落群修建于何时?当地村民说,从祖辈上传下来,都说是黄帝时留下来的。传说只能是传说,真正的答案必须经过考古学家的考古验证。像这样大规模的聚落群,肯定在遗址内留下大量的各种物品,作者相信,通过以后的考古发掘,老山坪古聚落群遗址的谜底一定会打开。
这正是:龙脉呈祥具茨山,炎黄二帝父少典。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