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军新锐]高军

(2010-05-31 15:11:59)
标签:

2009年第4期

评论

杂谈

分类: 鲁军新势力

有关文学创作的蒙太奇

 

高 军

 

  高军,男,19627月出生,山东沂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小说和散文创作,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出版小说集《紫桑葚》、文学评论集《小小说内外》、《山东小小说作家研究》等。

 

  面对自己这些年来发表的一系列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思绪总会断断续续地蒙太奇起来……

  小时候,生活在一座大山下。──那是一座进行过一场激烈战斗并因之走进了长篇小说《红日》的一座大山。那些年里,我每天都走在弯弯的山路上,从小学、初中、高中……

  有那么几年,在流萤飞舞的夏秋之夜,很多大人和小孩子们都围坐在我家后一退休老人的场院里,听他掰话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大约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夜听到老人讲了一段小马的故事,他在最紧要关头“且听下回分解”了。我总感到意犹未尽,回家后仍然显得焦躁不安。父亲问我怎么啦,我说我想知道以后的故事是怎么样了,可他却不讲了。父亲笑笑,都在书本上写着,有本事自己去看。随后,父亲踩着凳子从屋墙上的一个担板上拿下了全部的4本书:《儿女风尘记》、《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战斗的青春》()。我立即就像走山路一样,磕磕绊绊地读了起来,原来小马的故事就出自张孟良的小说《儿女风尘记》一书。从此,我到处寻找小说读,拿到就不放手。且边读边胡思乱想,印象最深的是读《红日》、《苦菜花》时不自量力地心里说我也要写这样的书。

  高中毕业前夕,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还是与几个同学在使劲地读《山乡巨变》、《子夜》、《俄罗斯短篇小说选》、《第二次握手》等。老师不让读,我们就吃饭时、下课后、晚上就寝前偷偷地读。最值得回味的是在吃饭时,分分工,总有一个同学晚吃会儿饭,换班轮流读小说。《山乡巨变》、《万山红遍》等都是这样读完的。

  考上学以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读文学,写作品上,写得最多的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那时曾不知天高地厚地发狠,五、六年后要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呢。

  可是,文学之途像弯弯的山路一样难走。考上学后,饮食改善,生活条件变好了,我的眼睛却因营养不良视力由升学体检时的2.0下降为0.2。原因是经常把菜金节省出来,攒几天就去书店买一本书。参加工作后,更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就不断地买书、读书、写作、投稿,由邮资总付到自贴邮票,退稿信摞了一尺高,我的作品一个字也没有发表出来。我痛苦极了,经常坐在夕阳下的山溪旁,抱着头,呆呆地看水、看石、看山、看云、最后总是把目光投向那弯弯的山路上……

  失望之余,我把所写的文字全部归拢到一起,并把退稿信撒入其中,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到野外点燃了。火焰时高时低,变黑的纸片在眼前飞舞,我的眼泪唰唰地流着,四周的大山一片模糊。我感到,自己确实没有写作的才能,决心以后不能再涉足这一领域了。

  但是,写作的欲望是一种病。真不写了,痛苦也更强烈了。

  经过反复的思考以后,决心写写自己的本职工作,于是从19871990年,我写了大量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并且终于使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从19901994年,我又结合自己干的秘书工作,写作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调研文章。尽管没实现当作家的梦,但还是尝到了爬格子的乐趣。

  从1994年开始,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多了一些。有一次,看到家里的书放得到处都是,就整理了起来,竟大多是多年来不间断购买和阅读的文学作品,已达两千余册。突然,骨子里的文学细胞又被激活了起来,竟又开始了文学创作。

  经过这么多年的崎岖攀援后,我的写作顺利得多了。最初写的几篇散文从19956月开始,陆续在我们山东的报纸副刊发表,并于1995年第11期《百花园》发表第一篇评论《取法乎上见功夫》。随后,我发表了不少小说评论文章,也同时发一些其他类型文学评论。其实,我最想写的还是小小说。于是我就又写了一篇叫《神药》的小小说寄给了《山东经济日报》,不久也在报纸副刊发表出来。同样非常爱看小小说的我太太把它复印了一下,寄给了《小小说选刊》,不长时间,编辑们就把它选在了1996年第22期上。此后,我写得最多的是小小说和小小说评论,最受读者承认的也是小小说和小小说评论。

  这些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山东文学》、《西南军事文学》、《百花园》、《芒种》、《黄河文学》、《小小说月刊》等百余种报刊发表了我大量的小说和评论文章,有多篇获奖,被《读者》、《传奇文学选刊》、《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多次选载,作品收入漓江版、长江文艺版、华东师大版、九州版、光明日报版、北京十月版等近百个选本,《石蛹》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等,《紫桑葚》还被收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小学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全国很多省区广泛传播。

  现在,我仍在阅读着、写作着。我认为目前在创作中处理好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作家作为时代最敏锐的触角和良心,在社会迅猛变化、生活日新月异,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纠葛缠绕的背景下,在外部世界不可抗拒,内心冲动无足轻重的社会里,创新意识不能缺失,道德想像力不能匮乏,突破安全、平庸写作,在坚持传统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又要在正确的立足点上勇于突破传统,克服文体营构上的张力不足、精神探索上的踯躅不前,使自己的写作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和琐碎,不满足于成为一个艺术上的平庸之辈,有这种难度写作的艺术自觉,才能有更广阔的未来。

 

高军的小小说和小小说研究

 

刘 英  高 薇

 

  高军的小小说,曾使我,且至今仍令我感到炫目。炫目之感来自其文字之美,思想内涵之深,形式的趋于完美。在内心,我把他的小小说看作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珍珠,如果把它们用一根线串起来挂在手腕上,那定是令人晕眩的手链。我很是疑惑,他为什么写出这么多令人晕眩的小小说呢?

  我一直疑惑着,直到看到高军把发表在不同杂志和报纸上的小小说评论结成集子《小小说内外》,才豁然有了答案。原来,他是双面手,一手搞小小说创作,一手搞小小说评论,创作有了理论的支撑,写出如此多的精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现在,他的又一本评论集《山东小小说作家研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对山东的小小说作家从总体到个体做了精致的评论。在全国范围内,这也是第一本以地域小小说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对于山东的小小说批评来说,更具有填补空白之功。

     看到书名并通读全文,我想到的第一个词语便是责任的担当。在小说的历史上,小小说算得上新兴品种,其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大批从事小小说写作的写手,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小小说诞生。可是,与小小说的创作热情高涨相比,小小说的评论则显得低迷暗淡。韦克勒曾在《文学理论》中剖析小说理论和批评的滞后:“无论从质上看还是量上看,关于小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在关于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下。”这应该是很中肯的言论,但这话如果放在小小说研究和批评上,应该更为合适。鉴于此,作为山东籍的作家高军,把眼光首先放在同是山东籍的小小说作家身上,试图把潜藏在文本内的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供小小说作家参考并提携后来者,这种热情、关爱和勇气,是很令人敬佩的。

  寻求小小说存在方式的多种可能性,这是我对这本《山东小小说作家研究》产生的第二个想法。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说过:“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人存在的可能性多种多样,揭示人的存在的小说的存在方式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包括内容、意蕴、叙述方式等等。在高军看来,小小说创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管你如何操作,只要反映出现实中人的存在的可能性,小小说便是成功的。正是基于此,高军用宽容的心态,对一篇篇作品,一个个作家进行解读,力图使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丰富性和对创作主体的超越。当然,这更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旨在共同提高、繁荣小小说事业。在他看来,小小说题材,不管是历史的、现代的、当下的、心理的、甚或是荒诞魔幻的,只要能写出精神、生命的底蕴,就是好作品。诚然,高军自有他的局限,但是其见地足可以拨亮我们对小小说的某些模糊认识。

  高军的小小说研究,不以理论取胜,而是以感性的语言,行云流水中,点出要害的关键所在。这是我对高军的小小说研究的第三个发现。理论文章,常常因为其枯燥无味,读者只好至少硬着头皮苦不堪言地读下去。读高军的理论文章,却全然没有这种感觉,顺着他的行文,我们似乎走入了更高的境界,原来,在这里,可以勘探到如此多小小说的见识。他简洁凝练的语言,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白描手法,用最少的语言刻画出最具有特点的小说特制。寥寥数语,却又高度概括地点出小小说作家写作的精髓所在。对此,我们可以想象高军在小小说探秘中花费的精力有多大。

  作为双面手的高军,手执两面大旗,在小小说创作和小小说理论的道路上,呼朋唤友的前行……

 

(刘 英)  

 

2

  当下,小小说事业可谓风起云涌。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和文化大省,一茬一茬的小小说作家如雨后春笋,被称为“山东小小说作家群”或者小小说的“鲁军”。这支庞大的队伍中人才荟萃,卧虎藏龙,在中国文坛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实属可喜可贺。但他们中既写小小说又对小小说文体进行研究探讨的人却为数不多,多年来,沂蒙山区的高军则是双管齐下,花开并蒂。

  山东小小说作家群的迅速崛起,在小小说界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小小说鲁军中的一员猛将,高军比其他人更加关注这个群体,他在创作之余,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透视山东小小说作家群的写作现状,系统分析了山东小小说作家的创作得失。

  《山东小小说作家研究》,就是一本以地域范围来研究小小说作家的理论集,这种研究方式在全国属于首创,在中国小小说的发展和实践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山东小小说作家群中的每一个作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是这一位而不是那一位,其作品创作风格各不相同。高军对每一位作家的评价都仿佛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娓娓评述的一篇篇作品,仿佛早已烂熟于胸。不难看出,高军对山东的小小说作家是倍加呵护和热爱的。正因为高军长期以来也在创作小小说,所以,他对18位山东小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遇到的困惑才看得如此清楚透彻。

  高军的评论语言以其严整洁净、深刻尖锐而见长,能一语切中要害。众所周知,小小说的发展并不是文学主流,高军长期以来却多为小小说作家写评论,唱赞歌,他以语言严谨、思想深刻而闻名,被小小说界专家们称为“学院派”评论家。

  评论家并不仅仅是唱赞歌的,高军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相当尖锐地提出了众位山东小小说作家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指出,不光是应该引起作者本人深思,就是读者和其他小小说作者在今后的写作中,也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高 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