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边境第一连”,位于我国最西北角的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与兵团农十师185团境内,地处中哈边境的边沿,是中国地图上公鸡尾巴尖尖的羽毛顶。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连”,与对面的哈萨克斯坦的一个镇子遥遥相望。
西北边境第一连东部有一沙山,山上长有两簇爬山松,酷似眼睛,戍边意识极强的一八五团职工便把这座沙山俗称“眼睛山”,寓意思跟人的眼睛一样,紧紧盯住界河对岸的一举一动。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年中苏关系紧张时,两簇圆圆的爬山松中间没有长枝叶,跟人睁大眼睛一样。近年来周边国家跟我友好,右边那棵爬山松中间也长满了枝叶,远远望去像在打嗑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个连的连部两旁矗立着这样两块石碑:“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城”、“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界线旁牧羊牛”。
这里虽然是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但淳朴浪漫的情怀却依旧浓郁。
近年来,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上万名群众自发到这个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连”的连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边境局势紧张时,5名军垦战士来到这里戍边维稳,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185团一连。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在相当于全新疆六十五分之一边境线的最前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种“政治田”、放“政治牧”,在边境线上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有生命的界碑。
当年,军垦战士们成功拦截苏联入境飞机;冒着生命危险迎战中哈界河特大洪水,迫使洪魔重返故道,使55.5平方公里国土寸土没丢;以及中哈边境哈萨克斯坦方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后,住房和财产全部被毁,一连职工群众却无一人后撤,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祖国领土的完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