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举行。为此,笔者刊登以下文章,以示赞贺.
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
——中原圣王文化系列之一
史鸿文
《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以河洛文化为源头的中原文化,是以先帝文化为最初的核心而形成的,如果我们把“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的历史记载放大到整个中原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那么,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整个中原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大多数中华先帝率领广大人民劳作、生息、奋斗和发展的场所。
中华文明真正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伏羲或太昊伏羲氏,他几乎可以看作是黄河流域各民族的一位创世祖先。古人关于伏羲的称谓很多,如宓羲、包牺、庖牺、炮牺、伏戏、牺皇、皇羲等。关于伏羲的身世和活动,古书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明。大多认为,华胥履某大人足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今属甘肃,今甘肃天水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天水伏羲庙。)伏羲长大后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实际上是做了氏族集团的首领,然后沿渭水流域(黄河上游支流)向黄河中游迁徙,后称王于陈(今河南淮阳),最后卒于陈(今淮阳保存有古代遗迹太昊伏羲氏之陵)。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载:“春皇者,庖犧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为“三皇之首”,其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许多文明类型的鼻祖,其创造领域几乎涉及到神农氏农业文明以外的一切方面,并常常和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传说交织在一起。从各种记载来看,伏羲的贡献涉及始创八卦、宗教占卜、钻木取火、造书结绳、定历制节、婚嫁娶与、礼仪交往、网罟渔猎药、药针医疾等诸多领域。如《三皇本纪》称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太昊伏羲氏的诸多发明,可能与之前的另一位先王燧人氏有关。《韩非子·五蠹》中提到:“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风俗通》引《礼纬'含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
黄河流域的先王,在太昊伏羲氏之后,便是炎黄二帝中的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作为农业文明的缔造者,与中原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华农业文明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黄河中下游一带,炎帝神农氏又是中华农业文明的缔造者,炎帝神农氏与中原农业文明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而传统的中原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农业类文化,所以,炎帝神农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似乎亦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在一些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传说中,其出身有偏离中原的记载,因此,有必要对炎帝神农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做出明确的交代。
古书上关于炎帝身世的论述很多,如《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生而异德,黄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一《总序上》说:“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司马贞《三皇本纪注》曰:按今淮阳有神农井。又《左传》:鲁有大庭氏之库是也。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水经注》曰:陈城,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帝生于姜水。(《说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称炎帝。一云赤帝。一云有焱氏。始作耒耜,号神农氏。一云农皇。以起烈山,亦号烈山氏。一云厉山氏。一云连山氏,一云朱襄氏。初都陈,后居曲阜,在位百二十年,传八世五百三十年。一云传十七世,一云七十世。谨案《汉·艺文志》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本《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於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程有为、王天奖在其编著的《河南通史》中指出:“在今河南淮阳一带是炎帝初期之‘都’,即主要活动地区,这一点是与伏羲相同的。至于炎帝族姜姓所建的古国,如申、吕、许等均在今河南境内,如申在唐河县境;吕在南阳市境;许在许昌市境,甚至最显赫的炎帝子族共工氏的建国地域亦在辉县市境内。由此可见,炎帝族的活动基地,起码有一段时期——即早期在今河南境内。”“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50—90年代中,于河南境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前期偏早的文化遗存。由于该文化遗存最早在新郑县裴李岗村旁台地发现,故名‘裴李岗文化’。尔后,在全省各地发现同类遗址有100余处。经过大面积发掘或试掘的有新郑裴李岗、长葛石固、舞阳贾湖、新郑沙窝里、郏县水泉、临汝中山寨、新郑唐户、密县马良、淇县花窝、巩县铁生沟、许昌丁集、方城大张庄、濮阳孔悝城等近30处。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登等石制农具(可能还有类似耒耜之类的木制农具,因易朽难见其物,后来在河南庙底沟的仰韶文化中发现其痕迹),在同时代的磁山类型文化窑穴中发现储存的粟(已炭化),得知当时确已有农业生产。其次,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用陶片磨制的陶纺轮,证明利用天然麻类纤维纺织和利用骨针缝制衣服的史实。另外,在裴李岗文化中,出现了三足钵、罐、鼎、碗等炊饮陶器,可见人们已发明了用泥土烧制的陶器。再加上用陶器煮熟粮米做饭,需要经常用火,间接表明当时的人们会生火。这些事情都是前所未有的,只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发生的,这与传说的炎帝神农氏的业绩基本相符……再加上炎帝神农氏早期都于陈,活动基地在今河南等地,可以证明,炎帝神农氏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和部落首领,裴李岗文化应是炎帝神农氏部族所创造的文化之一,而同时同类的陕西老官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等文化类型也是此部族所创造。可见,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虽有某些神话成分,但其业绩基本上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活动在今河南、陕西及河北等地先民所创造的历史功绩,因而是可信的。”
黄帝是“三皇”之中被神化最多的人物,有关他的形象和传说更多地寄托着古人的内心情怀。他战蚩尤,降服炎帝并与炎帝族结盟,治军兴农,统一天下(黄河流域),把各个部落融合为大一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建国都于有熊(河南新郑),所以又称有熊氏。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实际上以黄帝为肇始的中心。有一种传说认为,黄帝与炎帝为亲兄弟,只是后来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姬水、姜水均属渭河支流,渭河乃黄河的最大支流。明《一统志》记载:“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均应属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黄帝之后的尧、舜、禹等帝王都是其后代,夏、商、周三代如夏启、商汤及后来的孔子等等也都尊奉黄帝为祖先,以致于后来的所有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据大量考古成就证明,承纳伏羲“一画开天”和始创文明之益,三皇五帝时代已有大量的文化创造,实际表明中原地区相当程度上已进入文明时代。许顺湛《中国历史上有个五帝时代》一文指出:“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是黄帝族团的文化。安阳后岗龙山文化是颛顼族团的文化。白营龙山文化、王湾类型龙山文化和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是帝喾、尧、舜族团的文化。以嵩山为中心的龙山文化可能有先夏文化,不过从时代上说我把它归入尧舜时代文化。与五帝时代相当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都归入五帝时代文化。如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早期以及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下王岗类型仰韶文化等。其他各地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晚期、马家窑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都归入颛顼、帝喾、尧舜时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