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画之乐与兰亭
自幼喜欢舞文弄墨,所以即便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心向往之。记得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因为父亲是大队支书和大姐夫在邮局工作的缘故,家里常能看到一些报刊,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河南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虽然那时的政治气候非同现在,但仍然能在这些报刊上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零星介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而每逢遇到这样的内容,我都会小心翼翼地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然后非常珍惜地把它们夹在书本里,以供随时观赏之用,这种习惯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里。在大学学习期间,虽然学的是哲学,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有增无减,所以早早便喜欢上了哲学专业里惟一能与文学艺术勾连上的美学,并最终选择美学教学与研究作为我的终生职业。
在上大学期间,我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极为有限的资金购置了不少图书和字帖,如《元赵孟頫书胆巴碑》等。当时我们班上喜欢买字帖的人有好几位,不过大家几乎都是用来临摹练习书法的,而我则是用来阅读和欣赏的,所以我对字帖的风格就格外讲究,一般不会买那些被所谓的名家翻写过的比较干净(也就是专供初学者练习用)的版本,而是买拓本或影印本。其中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碑帖法书选》,是我最喜欢的一套字帖,陆陆续续把能够见到的全都收入囊中。那时候,我喜欢在书包里放一本字帖或画片之类的东西,看书看累了就会掏出来看一看,一边休息,一边欣赏。而书包里放得次数最多的字帖就是《汉乙瑛碑》、《汉石门颂》等,那时对汉代的书风特别偏爱,认为它们坚实、大气、奔放、厚重。
1984年秋,大学毕业后到北大进修美学课程,恰好与现在已成书画名家的宋文京先生同居一室,地点是北大西门娄斗桥甲2号。当时的宋文京先生大学尚未毕业,作为优秀的大三学生提前一年送到北大进修。宋先生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料,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每天刻章练书弄到半夜,有时弄得我和另一位室友辛先生大提意见。不过,后来渐渐地受其感染,常常也不知疲倦地与之谈书论画起来。可能是深感自己的书画知识异常贫乏,所以,越谈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谈,自然是想从他那里多学点东西。也许正是受宋先生的影响,我对书画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买到了《晋王羲之兰亭序帖》,还是文物出版社那套丛书中的一本。仿佛记得,大概是在1984年底,一个寒风凛冽的上午,我独自一人在海淀中关村附近的一家书店淘书,看到这本字帖,没有任何犹豫就买下了,当时印象很深刻。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在闲暇时间里时不时地阅读领会这本字帖,深感不仅字雅,文亦美,字雅文美,自然是读之不厌了。我想用味之不尽、意趣无穷来评价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把我的不少字帖当然也包括《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强行借走,结果是有始无终,我到现在还有些耿耿于怀。不过,我很快就又买了一些其他版本的《兰亭序帖》补充上了。再往后,我开始对中国的书画艺术和书画美学进行思考、研究,当然也包括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作品和思想。
从不厌其烦地阅读《兰亭序帖》,到尝试着对二王的书法进行研究,渐渐地我开始向往兰亭这个地方了。可是,这么多年来,由于生活和工作繁忙无序,竟一直没能到兰亭这个地方去,意外的是,这个心愿终于在本月初得以了结。这次趁杭州开会之际,与友人一道畅游兰亭,感慨之处,难以言表。兰亭此地并无我想象得阔大,特别是曲水流觞和鹅池两处,稍感意外。这次到兰亭,适逢天阴,时不时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兰亭序》中所描写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自然是难得一见了。不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景象,还真是毕现于眼前。“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种感受,同样十分强烈。在兰亭,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里的每一个景点,发千古之幽思,感艺术之高妙,畅景致之雅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伫立兰亭,我想到了许多,总的感受是,我的书画之乐因《兰亭序》乃至兰亭这个地方而更加真切!是为记。
附:相关图片
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晋王羲之兰亭序帖》
我所拍摄的鹅池之鹅
鹅池碑亭
王右军祠堂
坐在曲水流觞处遥想当年盛况
提笔思书圣
康熙临《兰亭序》碑亭
兰亭碑
王羲之小儿子王献之的作品展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