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是不愿去看那些嘈得闹哄哄的新片,而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从自己收藏的几千张影碟中翻腾出一些自己看过或者没看过的老片静静地观赏,看过之后,也总想写几句话,权做纪念。仔细想想,可能是人到中年的一种怀旧感在起作用吧。
快乐与不幸
——老片重温之《猎鹿者》
电影《猎鹿者》以非战争的手法开始战争叙事,影片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宏大”与“血腥”,却通过三个俄裔青年迈克尔、尼可和斯蒂芬短暂的战争经历,从侧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斯蒂芬成了肉体残疾者,尼可则成了精神残疾者,并最终在精神的残疾死去,只有迈克尔孤独地支撑着三个人的友谊。迈克尔、尼可和斯蒂芬本是宾西法尼亚钢铁厂三个喜欢猎鹿的年青工人,生活悠闲自乐,平淡舒心,但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美国对越战争,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看过之后,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战争是人类最大的不幸,无论它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有两个:一是三青年入越之前的快乐生活,猎鹿、结婚、畅饮、醉舞,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乐性基调,特别是导演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斯蒂芬的婚礼以及这次婚礼带给人们——三青年以及三青年的狐朋狗友们——的无尽快乐和放纵。这些内容耗费了影片一半的时间,足足有一个小时之久,甚至能使那些喜欢战争“宏大叙事”的观众顿生无聊之情。然而,在斯蒂芬甜蜜的婚礼之后,三青年便置身于越南战争,由此他们的快乐生活永远地消逝了,战争使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水牢、俄罗斯左轮枪轮盘赌、肉体和精神的创伤,构成了他们新的生活内容。影片明显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对比,使观众对战争、人生、快乐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正是影片以非战争的手法写战争的巧妙之处:描写战争的场面虽然不多,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忧惧感却在观赏之后长久地挥之不去。影片的另一精彩之处在于:用俄罗斯左轮枪轮盘赌的游戏来隐喻人生的无助、无常、无奈、无情、无聊等,既极尽人性丑恶之态,又预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俄罗斯左轮枪轮盘赌中,迈克尔的坚强、尼可的怯懦和斯蒂芬的迷慌展示出人性在无奈状况下的千奇百怪:迈克尔在坚强中幸运地生存下来了,斯蒂芬在迷慌中成了残废,尼可在怯懦中丧失了理智,最后消逝在俄罗斯左轮枪轮盘赌之中……整个影片使人联想到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古训:战争和左轮枪轮盘赌的场景使观众无不直击到人的魔鬼气质,而三个俄裔青年的友谊——特别是迈克尔回乡后再返越去寻找尼可的经历,使观众看到人终究还有天使般纯洁的一面。
电影《猎鹿者》和好莱坞20世纪50年代出品的《桂河大桥》都是偏重于战争伦理而非偏重于战争叙事的电影,这类以思考性见长的战争影片,如今是越来越少了。不过真论思考深度而言,《猎鹿者》比《桂河大桥》要逊色一些,甚至也不如好莱坞20世纪90年代出品的《红色警戒线》。但由于时代原因,以及影片在视角、情节、手法,乃至演员表演方面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其相当出色的心理描写,它还是获得了197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五项奥斯卡大奖,并获得纽约影评家协会的作品奖与男配角演员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的导演“金球”奖,以及全美影评家协会女配角演员奖。影片的几位主要演员,如罗伯特·德尼罗、克里斯托弗·沃肯、梅里尔·斯特里普等,也从此迈上了巨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