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经典例题(2)
(2010-02-25 15:26:40)
标签:
美食 |
分类: 综合财会资料 |
练习三
目的:练习主要几种股票评价的分析方法。
假设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市场利率均为15%,不考虑其它因素,在2006年投资人应投资于那支股票更为有利?
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如表11-1和表11-2。
A公司资产负债表(简化)
表11-1
|
资 |
|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
|
|
流动资产: |
|
流动负债: |
|
|
|
3000 |
|
9000 |
|
|
3000 |
|
6000 |
|
|
15000 |
|
2000 |
|
|
18000 |
|
17000 |
|
|
39000 |
长期负债: |
|
|
长期投资: |
|
|
6000 |
|
|
1000 |
|
5000 |
|
|
1000 |
|
11000 |
|
|
2000 |
股东权益: |
|
|
固定资产: |
|
股本(每股 面值2元,发行在外 |
10000 |
|
|
12000 |
|
|
|
|
3000 |
保留盈余 |
12000 |
|
|
9000 |
股东权益合计 |
22000 |
|
资产合计 |
50000 |
负债与所有权益合计 |
50000 |
A公司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简化)
表11-2
|
主营业务收入 |
100000 |
|
|
70000 |
|
|
10000 |
|
主营业务利润 |
20000 |
|
|
6000 |
|
税前利润 |
14000 |
|
|
5000 |
|
税后净利 |
9000 |
|
|
3000 |
|
留存收益 |
6000 |
根据表11-1所给数据,A公司的流动比率为:
流动比率=39 000/17 000=2.29
根据表11-1所给数据,A公司的速动比率为:
资产负债率= (17000+11000)/50000×100%=56%
股东权益比率= ×100%=44%
权益总资产率=[(47000+50000)÷2] ÷[(20000+22000)÷2]=2.31。
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28000/22000=1.27
已获利息倍数=20 000/6000=3.33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10(次)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10=36 (天)
假设A公司年初存货余额为12000万元,其存货周转情况为:
存货周转次数= =4.67(次)
存货周转天数=360/4.67=77(天)
根据表11-1及表11-2所给数据,假设A公司期初的固定资产净值为11000万元,则A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100000/10000=10(次)
总资产周转率= =2(次)
销售毛利率=30000/100000×100%=30%
销售净利率= ×100%=9%
资产净利率= ×100%=18%
每股盈余= =1.8(元)
每股股利= =0.6(元)
假设A公司的股票每股市价为60元,则其市盈率为:
市盈率=60/1.8=33.33
根据表11-1和表11-2所给数据,假设A公司期初净资产与期末相同,A公司的权益净利率为:
权益净利率= ×100%=41%
假设A公司连续两年的有关财务比率如下:
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第一年
第二年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权益净利率的下降不在于资本结构(权益乘数没变),而是资产利用或控制发生了问题,造成资产净利率下降。
这种分解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如可以对资产净利率进一步分解:
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第一年
第二年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虽然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但由此带来的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净利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至于销售净利率下降的具体原因,则需进一步通过指标分解来揭示。
思考题
1、
3、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所有者利益?
4、在财务分析中,我们应本着什么原则去正确运用和理解各项财务比率?
5、构成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主要财务指标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
练习一
资料:某公司2005年年初存货成本为150万元,年初全部资产总额为1400万元,年初资产负债率40%。2005年有关财务指标为:流动比率2.1,速动比率1.1,存货周转率6次,年末资产负债率35%,长期负债420万元,全部资产总额1600万元,没有待摊费用。2005年获得销售收入1200万元,发生经营管理费用90万元,利息费用100万元。所得税各率33%。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
(1)计算2005年年末流动负债总额、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成本总额、权益乘数、产权比率、总资产周转率。
(2)计算2005年销售成本、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练习二
目的:练习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计算及分析
资料:某公司2005年度有关财务资料如下:
资产 年初 年末 负债有所有者权益 年初
现金及有价证券 51 65 负债总额 119 134
应收账款 23 28 所有者权益总额 124 173
存货 16 19
其他流动资产 21 14
长期资产 131
总资产 242
(2)利润表资料如下:全年实现销售净收入326万元;制造成本263万元,管理费用14万元,销售费用6万元,财务费用18万元。其他业务利润6万元。
(3)2004年有关财务指标如下:营业净利率11.23%,总资产周转率1.31,权益乘数1.44。
要求:
【例1】某公司2006年6月计划生产甲产品10 000件,其有关资料如下:直接人工的工时定额为100小时,直接材料的消耗定额为30千克,每千克的标准单价为40元,在计划期内产品的标准工时为4 000小时,直接人工的工资总额为32 000元,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为22 000元,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额为20 0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制定甲产品标准成本并编制标准成本卡。
根据上述资料,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已明确,可计算其标准成本,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工时标准也已知道,只需计算其分配率标准就可以计算标准成本。则有:
单位工资分配标准=32 000÷4 000=8(元/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22 000÷4 000=5.5(元/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20 000÷4 000=5(元/工时)
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标准成本卡,如表10—1所示。
表10—1
产品名称:甲产品
|
成本项目 |
数量标准 |
价格标准 |
成本标准 |
|
直接材料 |
30千克 |
40元/千克 |
1 200元 |
|
直接人工 |
100工时 |
8元/工时 |
800元 |
|
变动制造费用 |
100工时 |
5元/工时 |
500元 |
|
固定制造费用 |
100工时 |
5.5元/工时 |
550元 |
|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
----- |
----- |
3 055元 |
【例2】A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家甲产品,2006年6月计划月产量为1 250件,其标准成本资料如表10—2所示。
|
成本项目 |
数量标准 |
价格标准 |
成本标准 |
总成本 |
|
直接材料 |
10千克 |
10元/千克 |
100元 |
125 000 |
|
直接人工 |
5小时 |
7元/小时 |
35元 |
43 750 |
|
变动制造费用 |
5小时 |
4元/小时 |
20元 |
25 000 |
|
固定制造费用 |
5小时 |
4元/小时 |
20元 |
25 000 |
|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
----- |
----- |
175元 |
218 750 |
表10—2
该公司当月实际生产甲产品1 200件,其实际发生的有关成本资料如表10—3所示。
表10—3
|
成本项目 |
单位耗用量 |
单位价格 |
耗用总量 |
总成本 |
|
直接材料 |
11千克 |
10.5元/千克 |
13 200千克 |
138 600元 |
|
直接人工 |
4.9小时 |
6元/小时 |
5 880小时 |
35 280元 |
|
变动制造费用 |
4.9小时 |
3.9元/小时 |
5 880小时 |
22 932元 |
|
固定制造费用 |
4.9小时 |
4.1元/小时 |
5 880小时 |
24 108元 |
|
合 |
--- |
--- |
--- |
220 920元 |
根据上述资料,可计算直接材料的有关成本如下:
按实际产量计算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1 200×100=120 000 元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138 600-120 000=18 600 元 (不利差异)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13 200-1 200×10)×10=12 000 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13 200×(10.5-10)=6 600 元
【例3】承接例2有关资料,计算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按实际产量计算的直接人工标准成本为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35 280-42 000=-6 720 元 (有利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5 880-1 200×5)×7= - 840 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5 880×(6-7)= - 5 880 元
【例4】承接例2有关资料,计算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按实际产量计算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1 200×20=24 000 元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22 932-24 000=-1 068元(有利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5 880-1 200×5)×4=-48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5 880×(3.9-4)=-588元
【例5】承接例2有关资料,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按实际产量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1 200×20=24 000 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24 108-24 000=108元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4 108-25 000=+892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25 000-24 000=1 000元
【例6】A制造有限公司制造车间为成本中心,生产一乙产品,第一季度预计产量为10 000件,单位成本100元;第一季度实际产量11 000件,单位成本为90元。
由上述资料可计算制造车间这一成本中心的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分别为:
成本降低额=10 000×100-11 000×90=10 000元
成本降低率=10 000/1 000 000×100%=1%
计算说明,该成本中心的成本降低额为10 000元,成本降低率为1%。
【例7】A公司的利润中心,2006年8月有关资料如下:产品销售收入为1 000 000元,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为800 000元,变动销售费用为70 000元,固定成本为63 200元,其中营销部经理可控固定成本为50 000元,部门经理不可控而应由市场营销部负担的固定成本为13 200元。
根据资料,计算该市场营销部利润考核指标分别为: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1 000 000-800 000-70 000=130 000元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边际贡献=130 000-50 000=80 000元
利润中心部门边际贡献=80 000-13 200=66 800元
思考题
1、什么是财务控制?它有何特点?
2、什么是标准成本?应如何制定标准成本?
3、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意义是什么?各项差异的权责归属应如何确定?
4、什么是责任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
5、如何利用相关指标对各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
练习一
成本项目 标准成本 实际成本
原材料 10千克×0.15元/千克 11千克×0.16元/千克
直接人工 0.5小时×4元/小时 0.45小时×4.2元/小时
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5000元 (预算数)5000元
单位变动制造费用 1元/件 1.2元/件
产量 预计正常生产能量10000件 实际8000件
要求根据下列资料计算各成本项目的各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采用三因素分析法)
练习二
|
投资中心 |
甲 |
乙 |
|
资产占用额(万元) |
A |
800 |
|
投资利润率(%) |
15 |
C |
|
息税前利润(万元) |
150 |
D |
|
剩余收益(万元) |
B |
30 |
现有总投资额为200万元的投资机会,若投资于甲中心,每年可增加29万元的息税前利润;若投资于乙中心,每年可增加28万元的息税前利润。
要求:(1)请计算出上表中A、B、C、D的数值。
要求:
(1)计算2008年该企业的边际贡献总额;
(2)计算2008年该企业的息税前利润;
(3)计算2009年的经营杠杆系数;
(4)计算2009年的息税前利润增长率;
(5)假定企业2008年发生负债利息10000元,2009年保持不变,计算2009年的总杠杆系数。
2.A公司是一个生产和销售通讯器材的股份公司。假设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对于明年的预算出现三种意见:
第一方案:维持目前的生产和财务政策。预计销售20000件,售价为2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120元,固定成本为100万元。公司的资本结构为:500万元负债(利息率5%),普通股50万股。
第二方案:更新设备并用负债筹资。预计更新设备需投资200万元,生产和销售量不会变化,但单位变动成本将降低至100元/件,固定成本将增加至120万元。借款筹资200万元,预计新增借款的利率为6%。
第三方案:更新设备并用股权筹资。更新设备的情况与第二方案相同,不同的只是用发行新的普通股筹资。预计新股发行价为每股20元,需要发行10万股,以筹集200万元资金。
要求:
(1)计算三个方案下的每股收益和总杠杆系数;
(2)计算三个方案下,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以“件”为单位,四舍五入取整数);
(3)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哪个方案的风险最大?哪个方案的报酬最高?如果公司销售量下降至15000件,第二和第三方案哪一个更好些?请分别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
(1)2008年该企业的边际贡献总额
=10000×10-10000×3=70000(元)
(2)2008年该企业的息税前利润
=70000-20000=50000(元)
(3)2009年的经营杠杆系数
=70000÷50000=1.4
(4)2009年的息税前利润增长率
=1.4×10%=14%
(5)2009年的财务杠杆系数
=50000/(50000-10000)=1.25
2009年的总杠杆系数=1.25×1.4=1.75
【该题针对“总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经营杠杆效应”知识点进行考核】
2.【答案】
(1)方案一:
边际贡献=2×(200-120)=160(万元)
税前利润=160-100-500×5%=35(万元)
每股收益=35×(1-30%)/50=0.49(元)
总杠杆系数=160/35=4.57
方案二:
边际贡献=2×(200-100)=200(万元)
税前利润
=200-120-500×5%-200×6%
=43(万元)
每股收益=43×(1-30%)/50=0.60(元)
总杠杆系数=200/43=4.65
方案三:
边际贡献=2×(200-100)=200(万元)
税前利润=200-120-500×5%=55(万元)
每股收益=55×(1-30%)/(50+10)=0.64(元)
总杠杆系数=200/55=3.64
(2)令每股收益为零时的销量为Q
方案一:
Q=1.45(万件)=14500(件)
(3)①方案二风险最大,理由:方案二的总杠杆系数最大;
②方案三的报酬最高,理由:方案三的每股收益最高;
③若销量下降至15000件时,方案三更好些,理由:若销量下降至15000件时,采用方案三还有利润,而采用方案二则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应选择方案三。
【该题针对“财务杠杆效应,经营杠杆效应,总杠杆效应”知识点进行考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