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学批评的理解
(2017-06-23 22:23:03)
标签:
文学批评批评家京派批评 |
分类: 文学评论 |
博主按:《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7·5“云南批评家”栏目对我作了介绍,一篇我自己谈批评观,一篇印象记,一篇访谈。这里先发出我谈批评的短文。
我对文学批评的理解
宋家宏
批评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了批评观的问题,不同的批评家有不同的批评观。http://s13/mw690/001os72wzy7c6sqS6xS3c&690
大约在20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说说批评观》,表达我对批评的理解,想想那时真是无知者无畏,竟敢把“批评观”这样的词用之于自己,现在却非常犹豫了,我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批评观?尽管这些年来我写过十来篇关于文艺批评的文章,一直在对文艺批评本体进行思考,对20多年前那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有承续,也有修正,似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对批评的看法,但仍然不敢说这就是自己的批评观,因为它没有太鲜明的个性,基本观点还是别人的,有点自己的理解而已。自从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我就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批评”,也就是李健吾他们的批评观很推崇,他们所承续的是印象派批评,又有所变化,不是典型的印象派批评。当然,我对他们的理解也不一定准确,实践起来更不容易,印象派批评是特别需要文学才华的。
认为文学批评首先是批评家主体的精神漫游,是批评家面对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的创造活动。批评家是借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来说自己的话,表现的是批评家自己。文学评论不是作家与作品的附庸,它无权利无义务去解释作家的意图并让作家自己满意。评论是评论家的创造,是评论家面对作家作品的再创造,它要渗透评论家自己的主体意识。
如此说来是不是写出了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主观理解就是文学批评,写了几篇文章就是文学批评家呢?谁都可能对作家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大多数人都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得文通字顺,然而,并不是谁都能做一个有价值的批评家的。这就涉及到了批评观的第二个问题:特殊的识别。
文学批评是批评家对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特殊视角的识别。有个性有价值的文学批评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背景和切入文学现象的独特视角,拥有独特理论背景和视角的批评家在识别作家作品时才会有独特的发现。上个世纪被称为“文学批评的世纪”,出现了众多的批评理论与流派,每一种理论与流派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直延续到今天。批评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论背景和切入视角对文学现象进行识别,这样,有的作家作品在一些评论家的眼中可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在另一些批评家眼中毫无价值。个别的批评家要对作家作品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评论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对批评家作这种要求。有个性的批评常常是“片面而深刻”的,批评已不能求全,全面而深刻的评论只是一种理性追求的境界。批评的百花齐放,多种视角的切入,才有可能出现“全面而深刻”——它存在于众多的评论文章中。
评论家面对作品的识别,一是识别到与作家同一的精神内涵,二是识别到作家没有意识到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有个性的批评更重视后者。因为后一种识别是创造,是实现批评家精神价值的方式。如果他在文章中表明的看法是别人朦朦胧胧感觉到而没有说出来说不出来的话,或是别人原来没想到,一经他说出来就恍然有悟,就达到他识别而后写文章的目的了。至于批评家引导社会阅读的责任,只能在批评的过程中潜在地存在,是第二位的。
最后,文学批评是对话,是与读者的对话,也是与作家的对话。对话双方在精神品格上是平等的,无论是面对拥有煌煌巨著的大作家,还是面对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批评家都应该保持平等对话的精神状态,真实地说出你精神漫游的历程和感受。如果你无法保持平等的精神状态,就不要去写文章不要去与他“对话”。
这几年来我对印象派批评的基本观点仍然是认同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他们把批评也看作是文学创作,我不太认可。还针对当前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些现象,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作了学理区分,引出了思考文学批评的定位问题。
文学批评是对当下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及时作出审美判断并进行富于个性的阐释、评介的文字,文学研究则是对既往的文学现象包括作家群体、思潮、文学史演进等作学理分析、价值判断、归纳总结的文字。即时和既往,是区别批评与研究的重要维度。
文学批评家必须置身于文学创作现场,敏锐地发现新人新作,捕捉到新出现的文学现象,及时地给予评介、分析,作出初步的归纳总结,表达他的喜悦或者不满,以专业的眼光引导读者的阅读,间接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
因此,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其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在文学的生态链中,它处于创作——批评——研究的中介状态,同时它又起到创作——批评——读者的桥梁作用。文学研究者通过批评的初步总结,进一步开掘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发现规律,总结理论意义。读者通过专业的批评,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欣赏作品的审美价值,否定和淘汰不好的作品,从而推动更有效的阅读。作家通过文学批评对自己的创作有所启示,写出更好的作品。
由于批评处于创作与研究之间,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是批评文体鲜明的特色,批评更富于审美的感性的特色,研究则更多理性的色彩。文学批评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本质属性,才会在写作中自觉追求文学批评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文体呈现方式。
但是,把文学批评也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观点,在我看来也是不恰当的。从质的规定性上说,文学批评仍然属逻辑思维的领域,只不过它离创作更近,需要保持更丰富的感性特征。从创作——批评——研究的过程来看,是一个感性逐渐递减,理性逐渐上升的过程。文学批评处于两者之间,它需要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体。有的把文学批评也当作创作来写的文章,文字很感性很灵动,却缺乏必要的归纳与判断,停留于对作品的描述之中,或者自己的感受之中。这样的文章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作家会说,你还没有我写得鲜明生动,何必写呢?
当前的文学批评家,尤其是身处高校的文学批评家们,往往以文学研究的方式进入文学批评领域,不是从文本阅读的审美体验出发,而是从理论概念出发,术语堆砌,生搬硬套,云里雾里,让读者和作家不知所云。作者自以为高深莫测,其实这样的批评文章毫无意义。假如作者自己对某些西方文艺理论也还一知半解,又要强作高深,把鲜活的创作当作证明某些理论概念真理性的材料,那就更加让人反感。
批评家应该始终把普通读者与作家作为自己文章的潜在阅读者,而且是最重要的阅读者,这样,他就必须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不能搞艰深晦涩,云山雾罩,故作高深。当前的一些批评文章由于作者的读者指向模糊,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写给谁看的,是普通读者和作家还是专业研究者?甚至两不搭界,从而丧失了文学批评的意义。
批评家艺术修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名家名作的深入研读,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人必须对一个甚至几个中国以至世界一流作家有深入的研究,超越其它人的研究,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起艺术判断的参照系,没有这样的参照系,判断就会混乱,艺术的敏锐目光也就难以养成。不仅要对一流作家有深入研究,还要对中国文坛的当下发展状态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把你所批评的作家作品放到更大的背景上去判断。
云南的批评家们却很少有人能参与到全国的文学批评中去,对云南以外的作家作品作出自己的发言。云南批评界的声音在云南是不响亮的,在全国就更加贫弱。我始终认为,只有在某一个方面在中国批评界的发言是有声音的,在云南批评界的发言才是有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