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道古桥的故事和命名(10图)
标签:
文化 |

秦九韶(1202-1261)祖籍河南,出生在四川,其父中过进士,1219年调任首都临安(杭州),全家住在西溪河畔。原来,刚好在九韶出生前一年,临安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掉太庙、三省、六部、御史台等,受灾居民达3万5千多家,部分朝廷命官及家眷便迁居当时属于郊外的西溪河畔,秦家来临安后也住那里。
九韶自幼聪颖好学,他的父亲一度出任秘书少监,掌管图书,其下属机构设有太史局,这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学习天文历法、土木工程和数学、诗词等。1231年九韶也考中进士,曾在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地为官。1238年他回临安丁忧父(为父奔丧),九韶见河上无桥,两岸人民往来很不便,便亲自设计,再通过朋友从府库得到银两资助,在西溪河上造了这座桥。 
桥建好后,原本没有名字,因桥建在西溪河上,习惯叫“西溪桥”。直到元代初年,另一位大数学家、游历四方的北方人朱世杰(1249-1314)来到杭州,才倡议将“西溪桥” 更名“道古桥” ,以纪念造桥人、他所敬仰的前辈数学家秦九韶,并亲自书镌桥头。
道古桥一直存在到新千年之交(笔者在附近居住了19年),因为西溪路扩建改造,原先的桥和小溪才被夷(填)为平地(曾经有过的道古桥居委会也随之消失),并建起高楼大厦,诸如嘉华国际商务中心、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黄龙世纪雅苑,只留一个公交车站名道古桥(据说还有地图上难以显示的道古桥路 )。
2005年,道古桥附近天目山路南侧沿山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在杭大路的马登桥和黄龙路的沿山河桥之间,离开道古桥原址约100米,比原先的长且宽阔)。笔者近日实地勘察,此桥跨河而建,两岸垂柳披挂,风景优美,且闹中取静,但至今尚未命名。故突发联想,建议将其命名为道古桥,或干脆叫秦九韶桥(以示与老桥的区别)。
1244年,秦九韶任建康府(南京)通判期间,因母丧离任,回湖州守孝三年。正是在湖州守孝期间,秦九韶专心研究数学,完成名著《数书九章》(1247),名声大振加上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成就,曾受皇帝(应是宋理宗赵昀)召见。他在皇帝面前阐述自己的见解,并呈奏稿和“数学大略”(即《数书九章》)。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受皇帝接见的中国数学家。
《数书九章》中最重要的两项成果是“开方正负术”和“大衍总数术”。前者给出了一元高次代数方程的算法,包括最高10次的21个高次方程的求解例子,后者严格给出了著名的孙子定理的一般表述。大约在公元四、五世纪成书的《孙子算经》里有所谓的“物不知数”问题。即“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换句话说,孙子只是给出了一个特殊例子。而在江苏淮安的民间传说里,则可溯源到公元前二、三世纪西汉名将韩信点兵的故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将这个理论做了总结,提高到理论的高度,给出了一次同余式组的求解准则和解法。为此,他发明了“求一术”,即设a和m是互素的正整数,m大于1,可以求得唯一的正整数x,使得a和x的乘积被m 除后余数为1。
1801年,数学王子高斯的名著《算术研究》里,也给出了上述定理,但他不知道中国的数学家早已经有这个结论。直到1852年,秦九韶的结果和方法被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与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合作率先翻译完成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全书)译介到欧洲,并被迅速从英文转译成德文和法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至于何时何人命名了中国剩余定理,仍是个未解之谜,但不晚于1929年。
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大数学家康托尔赞扬秦九韶是“最幸运的天才”,此前法国大数学家拉格朗日也是这样称赞牛顿的。拉格朗日认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只有一次机会。有着“科学史之父”美誉的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则认为,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中国剩余定理在我国也叫孙子定理,严格来讲,她应称为孙子-秦九韶定理,或秦九韶定理。无论如何,她都可以说是中国人发现的最具世界性影响的定理,是中外任何一本基础数论教科书不可或缺的,同时她被拓广到另一数学分支——抽象代数里面。此外,她还被应用到密码学,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以及快速傅里叶变换理论等诸多方面。
朱世杰的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其中《四元玉鉴》的最大亮点是四元术,即四元高次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方法,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十八世纪,法国数学家才提出一般的高次方程组的解法。在数学史上,秦九韶、朱世杰和杨辉(杭州出生)、李冶合称为“宋元四大家”,在整个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同时代的数学家中,也只有意大利的斐波那契和波斯的纳西尔丁可以相比。
秦九韶造桥的故事,堪与英国数学家牛顿造桥的故事媲美。现今剑桥大学的皇后学院内,流经的剑河上有一座桥叫数学桥,只因传说原桥设计师是17世纪的数学家牛顿。居称牛顿造桥时没用到一根钉子,后来有好事者悄悄把桥拆下来,发现真是这样,却再也无法安装回去,只好在原址重新造了一座桥,至今仍是剑桥的一个名胜,可以说是到访剑桥旅客的必游之地。
相比之下,道古桥的故事不仅更为古老(比牛顿早四个世纪),且与两位古代大数学家有关(可惜当年宣传得甚少,甚至杭州大多数数学工作者都不知道,道古即秦九韶)。如果得以(重新)命名,酌情在桥头设立一块石碑,必将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会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热爱数学和科学。
为石碑揭幕的四位嘉宾,自左至右依次是林正炎教授、唐孝威院士、沙健副部长、严伟明副局长
有关秦九韶与道古桥可参见
数学史家杨国选在中国数学史大会上的报告文章 《“道古桥”的寻访和考究》http://anyue.ziyang.gov.cn/detail.asp?id=6896
秦九韶故乡四川安岳县人民政府网站
http://anyue.ziyang.gov.cn/detail.asp?id=6896
道古桥碑文:
道古桥,南宋嘉熙年间建。造桥人数学家秦九韶(1202-1261),字道古,著有《数书九章》,含闻名中外的中国剩余定理。原桥由秦九韶设计,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命名。新千年之初,因西溪路扩建被夷,留同名公交车站,离此约百米。新桥建于2005年,桥名由数学家王元院士题写。
后注:2001年,湖州师范学院韩祥临教授撰文《秦九韶与湖州》(载吴文俊先生主编《数学史演剧》第七辑)指出,由于秦九韶在学术上的成就当时还未得到普遍认同,加上关于他的一些不好的传闻(称其贪婪与违法),在当时及以后就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所有宋史和地方志都未为秦九韶列传,他的名字和桥名时隐时现,后裔下落不明。甚至BBC做秦九韶的专题也提及他的品德污点。
传闻主要有两个出处,一是湖州文人周密《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之类”的《癸辛杂识》续集之《秦九韶》,二是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的《缴秦九韶知临江军奏状》。到了清代,学者焦循、陆心源、阮元等人相继批驳周密,指其为造谣诽谤,始有人为秦列传。而刘克庄生前,即被认为谀词产语,连章累牍,为人所讥。
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数学史,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谈及100位数学家的工作,该书宣传资料里只提到12数学家,分别是阿基米德、托勒密、秦九韶、卡什、花拉子米、伽利略、牛顿、莱布尼兹、赫尔姆兹、希尔伯特、图灵和怀尔斯。道古(秦九韶)列第三。该书详细介绍请见 http://abc.yourfiledownloader.com/?q=A+History+of+Mathematics:+From+Mesopotamia+to+Modernity&wmid=000&subwmid=14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