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的春天
今天饶有兴致地阅读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惠寄的学术游记《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顿》(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有几件事令人感慨。
首先是王教授的身份,他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一直从事数学研究,担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多年。忽然一日,对经济学感起兴趣,于是,又成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一次被邀请来浙大讲座期间,在一位共同的编辑的引荐下,我们得以相识并共进晚餐。最近,又因为参加一家冠名《数学与人文》杂志的编委会会议,再次在杭州相聚,随后又得到了这本书。需要提及的是,在美国有许多数学家出身的经济学家,但在中国,这两样都真正做到高水平的可能惟有王教授一人。
普林斯顿的秋天
让我感慨的是,普林斯顿虽创办于1706年,是美国最古老的三、四所大学之一。但却直到263年以后的1969年,才开始招收女生。这是为何呢?按照王教授书中解释,这与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后来担任两届美国总统)
威尔逊的办学理念有关,这位该校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校长认为,“一位嫁给受过良好大学教育的男子的女性,
其素养通常比一位只是自己受过大学教育的要高。”这句话不由让我想起中国人的"嫁鸡随鸡"理论,
至少本人不敢苟同。
又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 为国家效力,为所有国家效力.
网上一查: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北大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浙大:求是创新.
比较之下, 我们的大学似乎缺乏世界性的眼光.
不过,下面这句话,也出自这位校长之口,倒是深得我心,这个理念是: 进入普林斯顿的学生, 不是来"接受"知识,而是来"取得"知识.
两者的区别在于: 接受是被动的, 取得是主动的。
有趣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每逢学位颁发仪式,每个学院专业毕业生穿戴的学位服丝带的颜色很有讲究, 具体如下,颜色与学问:
白色:文学\人类学; 金黄色:理学; 紫色:法律; 绿色:医学;橙色:工程学; 粉色:音乐;
铜色:经济学;绯红:神学;棕褐色:美学\建筑学;深蓝:哲学;浅蓝:教育学; 孔雀蓝:公共管理事务学.
书中对爱因斯坦赞赏有加,这一点无疑是对的,但也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这位大科学家来到普林斯顿之后,在学术上再无大的贡献。而普林斯顿美术馆也未被作者提及,记得1992年夏天,博主作为一个旅行者经过普林斯顿时,曾参观了这座大学美术馆,门口立着的是毕加索的巨型雕塑作品,馆藏之丰硕,令人惊叹.除此以外,作者对普林斯顿及同名的高等研究院及周遍的风物都作了精细的描述,读后收获颇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