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80后美女作家(组图)

标签:
文化 |
米利亚和琳达.蔡天新摄于巴黎.下同
法国诗人帕特里克即兴朗诵
到夏尔·戴高乐机场以后,我坐机场快线到巴黎北站,随即搭乘地铁4号线到巴黎东站,我的出版商斯丹芬先生如约在站内一家叫时间的咖啡馆里等候。寒暄过后,他先陪我到售票窗口,我买到了十点钟去斯特拉斯堡的火车票。然后我们步行到了车站对外的另一家咖啡馆,那里的价格相对低廉,我们商讨了新书首发的有关事宜。
斯特拉斯堡在巴黎东面三百多公里处,是欧洲议会所在地,故而被视作欧洲的两大首都之一,另一个是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设在那里。斯特拉斯堡有一家作家俱乐部,每年邀请六位作家来该市朗诵,其中只有一位是外国作家。今年,我是那最幸运的一位,当地的主要报纸在文化版显著位置用大半个版面报道了我的到来,配以一幅彩照。
接下来,我去德国的斯图加特看望了一位老友,然后便返回了巴黎。那天是巴黎诗歌节开幕,我在一家饭店里和各国诗人边吃饭边朗诵,那家饭店就在篷皮杜艺术中心旁边。之后,诗人们走散了,我与相熟的五位朋友结伴,到广场对面的蓝骑兵酒吧(Le cavalier Bleu),在露天的三张小桌上落座。照片正是那里拍的,没有用闪光灯,因而色彩柔和饱满。
最后,让我介绍一下题图照片里的两位女士,她们都是巴黎知名的诗人,但都不是本地人,甚至也不是法国人,却都在巴黎居住了十多年。左边穿橘红色外套的叫米利亚,哥伦比亚诗人,我们最早在2000年的麦德林诗歌节上便认识了。右边那个穿黑皮衣的叫琳达,罗马尼亚诗人,用法语写作,虽然年纪轻轻,却是今年法国最红的诗人。
年初,琳达获得阿波利奈尔诗歌大奖,至少有十个国家邀请了她,包括印度和加拿大。在加拿大,我们曾一起与当地的管弦乐队合作演出。琳达出生在1980年,89剧变以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虽然早早出了名,仍有很多烦恼。她正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却迟迟未能完成学位论文。我问起法国有无"80后"或"美女作家"的说法, 她惊讶地直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