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雅的代名词——奥黛丽·赫本。

《罗马假日》中的赫本。

赫本后半生的居所,博主每每坐公车路过。现其子孙居住,博主未予打扰。蔡天新摄

奥黛丽长眠之地。蔡天新摄
联合国亲善大使。不知何地?
中国红茶广告中的赫本。她的子孙迄今未追讨版权,此照在西方传为谈资。
关于奥黛丽·赫本和她主演的电影,相信很多影迷博友都比博主更熟悉。但诸位有所不知的是,在她不算长的生命中(63年),有40年居住在瑞士,其中30年是在日内瓦湖边一个叫TOLOCHENAZ的小村度过。当然,有时她也会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联合国的欧洲总部设在日内瓦),以亲善大使的身份前往非洲的索马里、苏丹、厄里特尼亚或埃塞俄比亚。
巧合的是,今年夏天博主应瑞士一家文学基金会的邀请,在TOLOCHENAZ的一个邻村拉芬尼一座美丽的庄园度过了三个星期。每次我从拉芬尼坐市郊公车到附近的MORGES火车站(可译成莫尔日,离洛桑和日内瓦分别有20和60公里),总是要路过赫本的居所和她长眠的墓地。两个村庄之间有一片高粱地,可以把公共汽车淹没其中。有一次,我曾用脚实地测量,赫本的家和赫本的墓,直线距离仅有200多米。
各位博友不必惊奇,在那片安静的土地上,每一个村落都可能居住着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人物,戏剧大师查理·卓别林晚年的隐居地沃韦就和赫本只隔着半个小时的车程。而在两个地方之间,还居住着许多像伊丽莎白·泰勒、阿兰·德隆那样名声显赫的人物。瑞士人天生对名人的隐私和生活有着绝对的尊重,他们绝不会有窥视或打扰的任何企图。
1953年,奥黛丽·赫本因为主演《罗马假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此后她因出色的表演四次获得提名),时年24岁。赫本出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父亲是富有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荷兰男爵夫人。赫本在英国和荷兰接受教育,二战结束后去好莱坞闯荡。赫本的高贵气质,使之成为优雅的不可替换的代名词。
上个世纪末,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100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结果她位列第三,排在英格丽·褒曼、格兰塔·嘉宝和玛丽莲·梦露之前。派拉蒙电影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这样描绘她:迷人、愉快的流浪儿、会欺骗、淘气、令人消除戒心、敏感、诱惑、圣徒一般、婀娜多姿、天才……同时,也像钉子一样棘手。
1961年,赫本在她主演的《蒂凡尼早餐》里低声吟唱了亨利·曼西尼的伤感歌谣《月亮河》,制片厂的头儿看过样片后对她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情,我们要去掉那首该死的歌曲。”赫本的回答是:“除非踩过我的尸体。”如今,她唱过的《月亮河》已成为20世纪的经典歌曲。
这就是赫本独特个人魅力的秘密和成功的原因:在优雅的背后隐藏着钢铁般的决心;在她温和的背后是坚强的信念。难怪她一踏上银幕,就从容地展示了矛盾的性格:在《罗马假日》中,她一会儿是率领穷记者(格里高利·派克扮演)玩耍的淘气女孩,一会儿又变成记者招待会前高贵的公主。
赫本自小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生活,先后在英国和荷兰定居,在纳粹铁蹄下度过童年,据说她曾在芭蕾舞鞋中秘密携带反抗组织的信件。成年以后,赫本的个人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两次婚姻均已失败告终。1993年1月,赫本因患直肠癌逝世于TOLOCHENAZ村家中。值得欣慰的是,她晚年的最后一任情人始终陪伴着她,尽管他们至死未婚。
TOLOCHENAZ村周围的田园景色。蔡天新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