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蔡天新
蔡天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61
  • 关注人气:4,2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WHY 王朔 > 韩寒 > 余秋雨 ?

(2007-03-23 23:04:42)
                               
                                一切推理都是计算。
                                    ——托马斯·霍布斯
 
     周末得空,应约做了几道不等式的数学应用题。内容涉及当今

中国知名度极高、极富争议的三位作家(正好是老、中、青三代):
余秋雨、王朔、韩寒。有趣的是,他们姓氏开头的第一个字母恰好
组成英文里的WHY(为什么)。我得到的不等式是这样的:
1  按年龄大小排列   余秋雨  >  王朔  >  韩寒


    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王朔,1958年出生于辽宁岫
岩。韩寒,1982年出生于上海松江。当然,他们后来都住在上海或
北京。(博友发现,三人皆属够,怪不得都爱叫唤,呵呵。)
 
2   按人气指数排列   王朔  >  韩寒  > 余秋雨

        根据最新的百度条目,王朔708万,韩寒577万,余秋雨 295万。
    当然,其中的恶名不在少数。
 
  按博客点击排列   韩寒  > 余秋雨  >  王朔
    韩寒在新浪博客点击率仅次于老徐,排名第二,达6千多万,
而余秋雨尽管两头开博,在搜狐和新浪的排名均在50开外,总和仍
不足韩寒的八分之一。王朔尚未没开博,这一点进一步说明他的
“人气”之高。

  按电视出镜排列   余秋雨  >  韩寒   >  王朔
  余秋雨的最终成名依赖于电视,这方面可谓是他的强项,且
不提他与凤凰台的长期合作,仅以央视网站搜索到的视频片段数
目来看,他共有110片,王朔和韩寒分别只有4片和1片。
5  按成名时间排列   王朔  > 余秋雨  >  韩寒

   余秋雨的成名作《文化苦旅》出版于1992年,印数才1万,可见
46岁的他尚不怎么出名。而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分别在1988年和1989年就上映了,他
成为公众人物无疑最早,刚而立之年。与王朔和余秋雨分别借助电
影和电视成名不同,韩寒是直接卖书成为名人的。2000年,年仅18
岁的他出版了《三重门》,经过出版商的抄作,卖掉了一百多万,
他也一举成名。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按出名时的年龄大小排列,顺
序会有所不同。

6  按国际影响排列   韩寒  >  王朔  > 余秋雨

    这一点恐怕最为三位作家本人关心。不难想象,余秋雨的文
章虽然在国内拥有广泛的读者,却是老外们少有兴趣的,也没听
说他的随笔集出过外文版。他的名字拼音在美国雅虎网站(Yahoo
共有1500条,几乎全部出自中国自办的英文报刊电台的对外宣传。
比之下,老外们对韩寒、王朔更感兴趣,尤其是韩寒,他是80
一代的代表人物。由于HAN HAN也是一家驰名旅馆的名字,为
确起见,我在后面加了chinese novelist(中国小说家),结
果有9万条,而王朔(后面 +中国作家或小说家)共7万条。他俩
当然出过外文版的书籍,但小说出外文版向来容易(外国读者希
望通过小说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现状),且
这方面内容只占条目总数的一小部分,因而这些条目数与他们的
文学地位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卫慧的Shanghai Baby(《上海
宝贝》)一书就有448万条目,我曾在斯诺伐克、斯诺文尼亚这
类小小语种国家看见她的译本摆放在书店的显要位置,她在国外
的读者和知名度无疑超过本文三位男作家的总和。
 
    本来,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可惜限于排列组合规则(3
数的全部有序排列只有3= 6种,全部占满了)。哈哈,如果是
道填充题,不知各位的选择分别是什么?
 

    最后,请允许我向各位博友和读者提三个问题 ???
 
    记得20年前我读美国电影演员伊丽莎白·泰勒自传时,印象
最深的是她自己说的一句话,“成功是最好的除臭剂”。果然,
这位一生放浪不羁,共结了八次婚又离了八次婚的女人,最终成
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体面光彩的人物,她的美貌、她的电影、她的
丈夫.....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始终是媒体追逐的目标,她仿佛是浓
缩了的好莱坞样本,还拿走了第33届和第38届奥斯卡小金人。
从童星到刚刚度过75岁华诞的贵妇,泰勒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女人,
越来越受各国观众的喜爱。可是,“成功是最好的除臭剂”这句
话为何到了中国就失效呢?上面提到的三位作家并没有受到国人
普遍的尊敬。反过来,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最走红、最受
媒体关注的会是这三个作家?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为什么
当代中国缺少既被公众广为关注又受到普遍尊敬的作家呢?(
没有个习惯吗?)
    
    呵呵,这三个问题我本人实在难以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