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16日消息
(记者
代小琳)昨天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全国高考大纲已经出台。今年在高考语文大纲中首次注明可写“常见体裁”文章,这意味着多年来被高考作文所排斥的诗歌、戏剧将不再是禁区。……有关专家也因此担心,作文评分难度可能增加……
以笔者之见,专家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诗歌的评判标准不一。但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解决,建议将来各个语文评卷点至少请到一位对当代诗歌有研究的大学老师或直接邀请有成就的当代诗人担任阅卷人。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诗歌在中国边缘化,诗人被媒体关注时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种局面无疑是不正常的。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册,最古老的发明大概要算诗歌(另一样是数学)了。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的历史,就有了这两样东西。如果说牧羊人计算绵羊的只数产生了数学,那么诗歌则起源于祈求丰收的祷告,由此看来,它们均源于生存的需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运用语言的方式,诗歌总是给人以一种独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历史上,诗歌曾经达到和取得的辉煌是后来的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可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人类欣赏这类画面或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内心的宁静和喜悦也越来越罕见。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经指出,“诗歌是散文言所未尽之处;人有所怀疑,就用语言去解释,用散文解释以后,尚需进一步解释的,则要由诗歌来完成。”这里的散文当然包括小说。可是,在今日社会,人们已经够忙碌的了,他们阅读小说主要是为了阅读故事,正如他们看电影听歌曲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那还需要诗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越是疲惫的心灵,越需要得到某种特别的安慰。
北京晨报16日消息
(记者
代小琳)昨天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全国高考大纲已经出台。今年在高考语文大纲中首次注明可写“常见体裁”文章,这意味着多年来被高考作文所排斥的诗歌、戏剧将不再是禁区……有关专家也因此担心,作文评分难度可能增加……
(见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20070216/n248269149.shtml )
以笔者之见,专家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诗歌的评判标准不一。但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解决,建议将来各个语文评卷点至少请到一位对当代诗歌有研究的大学老师或直接邀请有成就的当代诗人担任阅卷人。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诗歌在中国边缘化,诗人被媒体关注时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种局面无疑是不正常的。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册,最古老的发明大概要算诗歌(另一样是数学)了。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的历史,就有了这两样东西。如果说牧羊人计算绵羊的只数产生了数学,那么诗歌则起源于祈求丰收的祷告,由此看来,它们均源于生存的需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运用语言的方式,诗歌总是给人以一种独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历史上,诗歌曾经达到和取得的辉煌是后来的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可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人类欣赏这类画面或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内心的宁静和喜悦也越来越罕见。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经指出,“诗歌是散文言所未尽之处;人有所怀疑,就用语言去解释,用散文解释以后,尚需进一步解释的,则要由诗歌来完成。”这里的散文当然包括小说。可是,在今日社会,人们已经够忙碌的了,他们阅读小说主要是为了阅读故事,正如他们看电影听歌曲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那还需要诗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越是疲惫的心灵,越需要得到某种特别的安慰。
以笔者之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以小说的方式诞生,以诗歌的方式结束的。不是吗?父母的恋爱(可能遭遇到长辈的反对或第三者的引诱)、婚姻(要有大红的印章和盛大的宴请)、生育(可能会遭遇到各种意向不到的痛苦、折磨),成长的过程更显得无限漫长。而一个人的死亡就简洁多了,多数情况下只是一声叹息,每个人的墓志铭(如果有的话),几乎都是一行或两行诗歌(其实,诗歌还是抵制绝望的最后一道防线,优秀的诗歌使我们能够更平静地面对衰老和死亡)。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罗·瓦雷里写的《海滨墓园》(这两行诗后来也被刻在诗人自己的墓碑上):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
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多
长远来看,教育部的这项改革是否会导致中国诗歌的复苏、并改变诗人们的处境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