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的“kia 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2013-08-20 13:33:02)
标签:

教育

快乐

育儿

 http://s10/mw690/4c23fcb8gx6C03qxc6de9&690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TITLE="新加坡的“kia 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

前面的文章说到,新加坡的小学只上半天课,剩下的半天课,多用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让国内的家长们看了很是羡慕。当然,也有在新加坡居住的朋友,和在新加坡当老师的朋友特别指出:

 

有些毕业班上课到下午六点,周六还补课;

很多社团活动是为了升入更好的学校,做加分准备;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自由的,每个学校执行起来参差不齐;

很多学校的作业并不轻松,甚至在除夕那天,孩子还在写作业;

新加坡安排半天课,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和校舍过于紧张的缘故……

 

非常感谢这些朋友给到的信息(我将会整理大家对“新加坡教育”的反映,全面地供大家参考、交流。)

 

其实,大家昨天看到的,只是这篇文章的上半部分。而瑞琪正是在下半部分,写了新加坡的“天才教育”的严酷,以及“分级”造成的激烈竞争。大家可以慢慢看来。

 

总之,多谢所有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朋友,你们让更多好的信息得到传播。在我们一起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相信每个家长都会有所收益。撷取对您有用的部分,避免不好的部分。

 

同时,借此机会向大家约稿请在海外生活过的家长,也写一写您在教育上的经历、体验、感悟。如有兴趣分享的,请给我留言。先替所有的家长谢谢了!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和“kia su”(怕输)父母

 

策划、选题:童书妈妈  撰文:瑞琪

 

----------------------------------------------------

作者介绍:瑞琪,是一位在新加坡定居的妈妈。曾经就职于某国际知名通讯社,去边开始搬到新加坡。她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作为曾经的新闻工作者,她记录下了日常在新加坡经历。

 

她的教育感想: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位家长都该珍惜这次无法重来的难得的教育机会。

-----------------------------------------------------

                   

                   “小天才”和“怕输父母”

 http://s4/mw690/4c23fcb8gx6C03BoV5V83&690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TITLE="新加坡的“kia 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

上文说到,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大多只上半天课,剩下的半天,多用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那么,是不是中小学生们都很轻松、快乐呢?

 

其实,还真不全是哪样!尽管课业负担小,新加坡学生却不觉得自己过得很轻松

 

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会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地将孩子划分等级,进行分流

 

先说新加坡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天才教育”制度,就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选拔“小天才”。每年教育部的高才部都会统一出题,分为英文、数学,同时涵盖智力测试,在全国进行统一考试。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参加选拔考试,还需要书面澄清理由。

 

对于天才班的招生,不会出现任何特殊政策,不会因为你是总统的孩子,就可以破格录取。所有学生都必须通过特别考试筛选,机会平等,公平竞争。

 

但每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进入天才班,所以多数家长并不会大花气力帮孩子挤进天才班。真正让家长们紧张的,是小学六年级离校考试后学生的分流。

 

小六离校考试会把学生分派到三种不同的班,分别为:特别班 (只收小学离校试成绩优异者,每年约百分之五)快捷班 (约一半以上),及普通班 (近百分之四十)。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中学毕业后申请大学的程序和前景。

 

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不断地面临分流,虽然近年来在家长的投诉下,国家对分流方式加以调整(把按总成绩分班改为按单科科目成绩分班),但本质没有改变,依然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对于从小学起就把孩子分流,家长们也是颇多抱怨(新加坡导演梁志强拍摄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小孩不笨》,讲述三个普通班小孩如何应对学业和家庭压力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但整体上,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社会仍认同这种分班制,竭尽所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跟中国人一样,新加坡人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诲在华人心中根深蒂固。

      

“本地人比我们更kia su的!”周女士说。本地有一个词叫kia su”,是“怕输”的福建话发音,当地人也时常自嘲自己处处kia su,他们甚至有一个家长论坛叫做kiasuparents.com(怕输父母.com),家长们时常在论坛上分享教育资讯。

 

因此没有课的下午,许多孩子们会被送去辅导班上课。本地开设的辅导班非常之多,在居民区,如果你打开信箱,一半的纸张是各种辅导班的广告,科目和价格均明码标示。

 

“本地学生去上辅导班的很多,我们从国内过来的人都体验过小时候上学的辛苦,不想再让孩子那么累,所以我只送女儿去了一个英文写作班”,周女士说,“关键是,她的好朋友们都在那个班上,虽然她自己也说没觉得辅导有多大的作用,但让她退出她也不太愿意。”

 

周女士在新加坡一所国际学校从事华文教学,据她观察,这种kia su文化甚至传导至洋人社群。

 

“以前洋人是很relax的,他们觉得孩子在学校快乐就行了。但是这几年他们经济不行了,视线转移到亚洲,觉得孩子从小掌握华文对以后的发展是一个advantage(优势),不仅要求学校加多华文课课时,还开始研究华人的教育方式,也kia su起来了。”

 

 

                  每个不同的人,都很精彩

http://s10/mw690/4c23fcb8gx6C03SPXzre9&690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TITLE="新加坡的“kia su(怕输)父母”和精英教育" />

在新加坡目前教育体系里,有4所大学、6所理工学院和一些工艺学院。在大学教育中,推崇因材施教,倡导实践导向型与市场发展、就业相结合。

 

新加坡的学生大学入学率并不是很高,以优秀的Alevel成绩进入本地大学的学生只有不超过20

 

因此,政府历来很重视从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理工学院老师A介绍说,"政府学校都会开设家政课,女生学习烹饪、缝纫等,男孩子会学习一些木工、电工基础。

 

近年来政府也注意到,沟通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重,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增设一些课程和活动,来加强孩子们的沟通技巧

 

A曾就读的西部名校立化中学,常邀请已毕业的优秀校友返校与在校生进行一些谈话交流,和安排一些实习项目,给在校学生去体验

 

A说,当时虽然只是中学生,但常常去听校友介绍他们的工作,了解到如何为日后找工作有方向性地累积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学校安排的一些实习项目,亲身体验了许多行业的日常工作,“这确实对我后来的就业考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给了我一个方向。”

 

我们就是为了孩子教育才移民的”,李女士来自北京,她和先生都是跨国企业的白领,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他们通过公司内部调动把工作迁到了新加坡,“这里的整体环境对孩子成长比较好。

 

“教书”和“育人”应是学校两项最重要的职责,但在中国,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许多老师和家长把成绩看得过于重,对孩子影响持续一生的“育人”却被迫退居次席

 

一位从中国来新加坡学习护理专业的董妹妹告诉我,她来新加坡求学时,感到最不适应的是语言。

 

由于本地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又带有浓重的口音,以及夹杂一些福建话或广东话甚至马来语的单词,她在本地医院实习时根本听不懂,也说不出,挫败感极强烈,甚至开始厌恶新加坡,厌恶本地人,产生了回国的念头。

 

很快她的态度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在与她一番详谈了解了她的困难之后,这位老师主动邀请她住到自己家里去,在日常生活中全部使用英语交谈,老师的全家人也都对她十分友善热情。

 

很快她能听懂本地人说话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因沟通不良对本地人产生的厌恶情绪烟消云散,“如果不是这个老师,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近年来移民新加坡的中国人中,不少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但已经不单单是因为本地一流的教育水准,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在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中长大

 

或许,这也是新加坡教育魅力的一个体现吧。

 

 

(多谢瑞琪给我们的精彩分享,也期待在海外生活的爸爸妈妈们,加入进来!

 

 

 (本文配图,来自新加坡圣马格烈小学、圣公会中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特此鸣谢!)

------------------------------------------------------------------------------------------

(本文为新加坡瑞琪原创撰写,童书妈妈三川玲策划编辑,如需转载,务必与我联系。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求其法律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