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好写”与“写好”——2020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评析

(2020-08-26 20:54:33)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情况

“好写”与“写好”

——2020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评析

天津市河西区河西教育中心  李玉山  付雨霓

此文刊发在8月《作文》高中版上

    今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不出意外”地坚持走始于去年的“宏大话题”路线,“中国面孔”话题可以说是去年“家国情怀”话题的延续。天津考试院官网“招考资讯网”说,以“中国面孔”为关键词,意在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联系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在开放的视野中,再次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表达自己的新感悟。应该说,天津卷作文命题是符合“立德树人”的宏大目标与要求的。

    天津卷作文题比较“好写”,但“写好”却不易,尤其是要写出“新的思考与感悟”就殊为不易。高考作文试题一般都会设定相关的限制与情境,无论多么宏大的话题,由于有了这些限定,这些话题也就都变成了“具体”的问题。弄清试题的相关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与前提。

    首先,要准确理解“中国面孔”这个关键词的具体所指。“中国面孔”实际上指的是最能代表“中国特征”的形象,更具体地说是这些“形象”所代表和传达的精神、品质、意志、信仰、修养、气度等。试题材料中提到了四副“中国面孔”,向考生提示了“中国面孔”内涵的四个向度:杜甫代表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屠呦呦代表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医务工作者代表的是众志成城的意志与责任担当,快递小哥代表的是尽职尽责、默默付出。省略号则告诉考生,“中国面孔”的内涵还有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合理的解释。总之,谈“中国面孔”应该由外而内,通过人物外在的言语行事挖掘其所体现或折射的内在的精神世界、意志品质、素质修养等。

    其次,要具体理解试题对写作的要求,尤其是隐性要求。比如试题提到的“2020年的春天”这个背景,这是思考“中国面孔”的出发点,考生应该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思考个人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关系。但对“走过2020年的春天”这一提示语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写作时不要局限于这个“春天”的相关现象,只要能够写出抗疫背景下对相关问题的新思考与新感悟,就是切合题意的;习作只要与“这个春天”能发生有机的关联,就是符合要求的。

    很多考生在备考阶段大都做过与“中国面孔”类似的话题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众志成城、大国形象等方面的相关准备,有些考生可能会无意中被以前准备的东西“带了节奏”,写出来的作文就可能是些生搬硬套背好的材料或段落,或者说是一些笼统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套话,这样的习作立意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与作文试题的要求若即若离。从阅卷现场了解到的考场写作情况看,大多数考生能够“基本”完成写作任务,能够在习作中比较清晰地说出对“中国面孔”的认识与感悟,但他们的认识与感悟更多地是“复制”大众化的话语,或者简单赞颂“中国面孔”,或者简单列举“中国面孔”是什么,堆砌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缺乏对人物品格、精神的挖掘,并且严重“趋同”。很多习作缺少层次感,层次间拼接痕迹明显,尤其缺少对问题的层递式解析。总之,真正有“新的思考与感悟”的习作并不多。

    那么,如何写出“新的思考与感悟”呢?就“中国面孔”这个话题来说,“新”应该是与约定俗成的、众口相传的、人人脱口而出的结论相比较,或者分析阐述得更具体,或者解剖挖掘得更深入,或者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有所扩容,或者能启发读者做进一步的探究并有所行动……总之,要在“微观”上下功夫。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要学会“还原”,这种方法适合于事例分析,将事例中的人物置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合理的推测与想象,“还原”该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曲线与图徽,这样就能获得较为具体的、有自我特征的认识。比如要抓住问题的重心,对一些很流行的、约定俗成的表述,大多数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传诵,很少会进行深入思考,尤其是很少思考这些表述的重心到底在哪里。比如要学会层层解剖,对有些流行的、大众化的论断,还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景,并对这些论断做出自己的评价。切记,“大题小做”是应对“宏大话题”类作文试题的基本原则。另外,要关注并思考现实生活,尤其是议论文写作要能够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思想、认识、心理或行动上的问题,阐释解析,给出建议,最终落脚于今天的“你和我”如何“用各种方式形塑‘中国面孔’”上来,这样才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大多数同学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是:从高考阅卷的角度看,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亮点”的作文容易得高分。

    大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阅卷教师每天看的习作大多数从立意到行文都很中规中矩,都很大众化,如果突然看到一篇“亮点”闪烁、个性飞扬的习作,能不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吗?退而求其次,哪怕一篇作文中就一两个环节或细节处理得比较好,也是能够给他们较为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刺激的。所以,不管写作基础如何,都要强化“亮点”意识。

    那么,如何制造“亮点”呢?方法有很多,针对考场习作暴露出来的问题,重点谈以下几个问题。

    亮点一:能够写出“我觉得”

    大多数考生可能都会有一种思维惯性。对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的宏大话题,往往会下意识地重复大众化语言,因为平时接受的关于这些语言的刺激较多,所以作文题中的相关信息很容易就会把这些内容激活。“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很多考生可能都听说过前人戴师初的这段论述,但能落实到写作中的恐怕并不多。当然,“第一番来意”若正巧是自己冥思苦想的问题,大可不必再等那“第二番来意”。但考场上这样的几率实在太低了,所以最好放一放,转换一下思维,换个角度,在比较后就可能获得较为新颖、深刻的立意。题为《中国,不倒的“硬汉”》的考场习作其中心是“中国,是不倒的‘硬汉’,更是不败的‘巨人’”,很有新意,很令人震撼;习作《光轮中的暗影》,运用逆向思维,批评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表达了渴望“中国面孔”纯净无暇的愿望,读后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亮点二:标题对仗,凸显主题

    “标题”是一篇作文给阅卷教师最鲜明的第一印象,很多考生就是凭借有文采、有内涵的标题设计而赢得了阅卷教师青睐的,而“对仗”是最容易展示作者文采又能够充分揭示文章主题的作文标题形式。“对仗”的同时还可恰当运用其他修辞手法,上下句的内容关联也可以巧妙设计,最好能够将习作主旨在标题中鲜明地表达出来。例如“以民族之魂,绘家国之貌”这个题目,“民族”与“家国”都指向家国情怀的主旨,“貌”与“魂”之间体现出“现象—精神”的逻辑关联;“千面‘炎黄’,心念家国”这个标题,“千面”一词不仅暗合“面孔”这个核心词,而且还揭示出以“各种方式”塑造“中国面孔”,点明“行动方式”这一论述角度。这些标题对凸显中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亮点三:个性开头,先声夺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开始,这本没什么可难的;但若能把这个开始做得有声有色,做得虎虎生威,做得与众不同,其难度可能就相当大了。写作文也是如此。以议论文为例,好的开头能够起到统摄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读者读了能对习作的基本观点、基本思路有个宏观、清晰的了解;好的开头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认真地读下去。有这样作用的开头,无论语言丰寡,其遣词造句、所用手法等都应该是精心营造的,绝对是高度个性化的。比如可以进行“咬文嚼字式”解题,对“中国面孔”的内涵与外延做出自己的界定;比如可以开门见山地指出本文要写怎样的“中国面孔”;比如可以用相关的视频、名言等引出写作话题或明确中心等,这样的开头都很有特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亮点四:层次清晰,结构精美

    在试题材料给出的各种面孔中,从杜甫、屠呦呦再到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的群像,体现出两条逻辑线索:一是从古至今的时间线索,二是从“个人”到“群体”的逻辑关联,因此,考生在论述中要突出这种由个人到群体再到国家的逻辑层次,才能够冲击高分。最直接、有效的让阅卷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行文逻辑层次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巧妙设置“小标题”。例如“中国面孔,是将祖国铭记在心的时代伟人”“中国面孔,是捐躯赴国难的热血之士”“中国面孔,是锐意创新的当代英才”三个小标题不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且明确了“个体—群体”的逻辑关系,使论述逐层递进、逻辑清晰。

    附:2020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优秀作文一】

中国,不倒的“硬汉”

一考生

    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桑地亚哥的那句话深深地楔入了我的心底: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

    硬汉是打不倒的,用中国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屡败屡战”。精神不倒,意志常存,这就是“硬汉精神”。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就是不倒的“硬汉”,而且所向披靡。

    与鲨鱼相比,桑地亚哥是弱小的,他的战斗力无疑是处于下风的,所以他只能凭着“硬汉精神”,寻找着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取胜机会;而我们的中国,有令世人瞩目的超硬核综合国力,尽管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它的凶猛与杀伤力远远超过数以万计的鲨鱼群,但“不倒”的硬汉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鲨鱼群”骤发淫威,短暂的猝不及防后,“硬汉”很快进入了应战的最佳状态。

    大脑中枢迅速打出了最优化的编码,一系列指令以万分之一光秒的速度下达。武汉封城,社区闭环管理;第一时间调整各地的风险等级及应急响应等级——控制传播,防止扩散,高屋建瓴的决策,大战的最终结果此时已经有了明确而清晰的指向。

    有人在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不去管它,认准了的、正确的事情,只管义无反顾地去做。而今,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感染病例、死亡人数,与“有人”创造的天文数字相比,高下判然。

    行动起来,高效率的行动;务求落实,全覆盖的落实。紧急调运抗疫物质、生活用品,第一时间运达武汉;医务人员以战时状态迅捷地进入各自的岗位,逆行者们从四面八方驰援江城;基层工作者深入社区街巷,用辛勤与细心将大大小小的网格织牢织密。步调一致,全国一盘棋。“宅”成了那一时段最流行的热词,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宅”不同的释义;“戴”成了时至今日仍流行的装扮,“对己负责,为人负责”是我们共同的节拍。目标只有一个,不给毒魔“自由”与“肆意”的空间,于是胜利的天平渐渐倾斜。

    街市恢复了热闹与繁华,但“抗疫常态化”的提醒与告诫声却时刻在回响:绷紧心中的那根弦,胜利才能永久地在我们这里定格。

    中国,是不倒的“硬汉”,更是不败的“巨人”!

    点评:习作开篇由《老人与海》中的名句“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引入,然后诠释什么是“硬汉精神”,接着提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就是不倒的‘硬汉’,而且所向披靡”的观点,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论证,在精当解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明确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考生关注时事,立意高远,字里行间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注意叙议结合,“叙”则精炼恰当,“论”则有理有据,合理有力,其中“硬汉”与“有人”的对比,处理得既巧妙、又恰到好处;习作最后提到了“抗疫常态化”,是很见功力的一笔。全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且合理;多种句式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行文活泼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优秀作文二】

光轮中的暗影

一考生

    提起“中国面孔”,人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杜甫、屠呦呦、坚守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传递温暖的外卖小哥。就像农历十五的月亮,地球人仰头而望,映入眼帘的是金色的光轮。但如果借助望远镜,就能看清这光轮中其实不规则地分布着零星的暗影。

    新冠疫情爆发,医护人员是战斗在最前沿的尖兵,为了广大民众的健康,他们冒着难以估计的风险争分夺秒地与毒魔拼杀。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大写的责任感撑起他们伟岸的身躯。他们的面孔是美丽的,“最美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但是,在疫情严重的某个城市的某个小区,居然有人打出了“禁止医护人员入内”的横幅,并堵住了大门。原因很自私,就是要把理论上概率极低的“传播”可能变为这些人口中的绝对不能。心理如此畸形之人,会长有怎样的面孔?

    国家紧急调运抗疫物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抗疫尽一己之力;很多国家也在第一时间捐赠大量抗疫用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超能量足以生发出共度时艰的伟力,给面临毒魔威胁的人们以无尽的鼓励与支持。但是,有些商家却从中窥见了获取暴利的“商机”,肆意抬高防疫物品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违反了“财道”的人啊,又会有着怎样的面孔?

    严防严控,是阻止疫情蔓延的有效方法。基层工作者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与细节,测温验码,一点儿也不放松,但是有人就是不配合,甚至对相关人员冷嘲热讽;超市门口,工作人提示扫码测温,有人就是不情愿;公交车上,面对司机的严格与不通融,有人居然恼火万丈,甚至出言不逊。这些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能自律的人,在我们的身边时有现身,你能看清他们的面孔吗?

    其实,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所说的这些现象并不是生活的主流,这些人的面孔并不能代表中国面孔,就像光轮中的暗影无损于皎洁的月华。尤须一提的是,前面那些不良现象或者受到批评,或者受到惩处,将来必定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我坚定地相信,月华纯粹剔透玲珑的那一刻很快就会到来。

    点评:本文以逆向思维立意,很大胆,很切题,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开篇先从作文试题的材料切入,然后以十五望月的光轮中不规则分布着的暗影作比,将行文转到“暗影”上来。习作呈现了抗疫活动中的三种“暗影”,一是心理畸形,极度自私;一是趁火打劫,发疫情财;一是无视规则,不能自律。但习作并没有停留在“揭出病痛”的层面,而是一方面用抗疫活动中的“正能量”事例与这些“暗影”对照,指出“暗影”不是主流,同时又在结尾处通过具体事实,让读者确信“月华纯粹剔透玲珑的那一刻很快就会到来”。


 李玉山 高级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130多篇,另有学习指导文章200余篇、散文随笔近400篇发表,总计130余万字。主编、参编学辅读物52本,有语文教学手记《灵性的守望》、散文随笔集《静夜行吟》、高中写作训练专著《满分作文就要这样写》出版。应邀赴全国多地做中高考备考讲座,执教阅读、写作教学公开课。天津市中语会学术委员,天津市写作学会理事。





《作文》杂志详情

《作文》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叶圣陶先生题写刊名,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文心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作文》编辑部编辑出版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辅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1-1037/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8048,邮发代号36-933;《作文》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等奖项,蝉联一、二、三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是专门为中学生倾心打造的金牌作文刊物,多年来早已成为无数爱好写作和阅读的中学生成长的平台。

投稿邮箱:zuowengao2019@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