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说阅读任务群教学设计(《发表于《中学语文》2019第10期)

(2019-11-25 15:25:13)
标签:

教育

分类: 示范引领

                    例说阅读任务群教学设计 

                                  葛满玲

(《中学语文》201910期刊登)

 摘要:在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专题的选择上如何寻找新课标、旧教材和新高考之间的最佳切合点?本文提出的“据今引古”的阅读任务群设计策略及其例说,是一条带领学生去破旧立新,将旧教材教出新样态,并能落实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务实做法。

关键词: 任务群   微专题     据今引古  设计策略

 言:近期,我在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专题的选择上思考着新课标、旧教材和新高考之间的最佳切合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我想探索关于阅读任务群设计策略方面的科学、有效且可操作的措施。

【正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褚树荣领衔的浙江一线语文名师团队围绕十八个任务群,为学生开发了119个学习专题。 在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之“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专栏,槠树荣老师以前瞻的眼光和求实的精神,组织了一系列任务群教学视野下的专题教学实践。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以聚焦、情景、结构、活动、建构为标准的“微专题教学”,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一条让任务群教学快速融入课堂的路径依据,确实受益匪浅。

新课标的18个任务群以及由此衍生的大大小小的微专题,要在有限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下去确实很难周全。如果面面俱到的话,不仅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不够用,而且势必会让学生贪多嚼不烂。“如何寻找既能体现新课标精神,又能切合学校实际的途径,让学习任务群真正进课堂,让专题学习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1一石激起千层浪,褚树荣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点醒了我。近期我在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专题的选择上思考着新课标、旧教材和新高考之间的最佳切合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我日益感到“据今引古”的阅读任务群设计策略是一条能落实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务实做法。

首先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据今引古”与常用短语“引古据今”不仅顺序上有不同,意思上也是有区别的。我说的“据今引古”阅读任务群设计策略的意思是,先聚焦时代活水之“今”,选择具有时代意义的当今话题作为微专题,精选几篇与此专题有关的时文、美文;而后以确定好的“今”之话题作为触媒点去“引古”,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文组成一组既有古文又有现代文的阅读任务群。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对“据今引古”这一阅读任务群设计策略做一下说明,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据今,从树立时事语文意识角度设计 

2018届高一学生和大部分2019届高一学生面临的仍然是新课标、旧教材和新高考的特殊背景。由于旧教材相对固定,不能及时追随时代步伐;而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又紧扣着时代脉搏、彰显着时代主题;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的高考作文更是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从高一学段起,我就从树立学生时事语文意识的角度去设计一系列阅读任务群。在据“今”之时代活水滋润语文阅读课堂的同时去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语文老师在执教“阅读鉴赏”模块的课文时,要善于挖掘其与当今时代活水之对接点或拓展点,以便确立具有时代意义的微专题。比如说,2018-2019年是国家全面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关键年,国家正在狠抓“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的家庭文明建设。鉴于此,我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仁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设计了与“家训家风”相关的阅读任务群。设计的这个微专题与课文之间的对接点或者拓展点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梁家是近代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精英”家庭,“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任公先生的9个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杰出的人才。梁氏子女虽然大多数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是他们学成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国籍,纷纷回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梁家的家风家训有哪些值得发扬光大?这是最佳切入点!下面是我设计的家训家教微专题的现代文阅读任务群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篇目:

 

阅读篇目

作者

选自

《学者梁启超的家风与家教》(有删改)

解玺璋

玺璋评论公众号

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鲍鹏山

《光明日报》

《家训与家教》

彭俐

《时文选粹》(新课标大语文)(原载《群言》2016年4期,有删减)

《文化一脉说家训》

廖可

 《华人时刊》2011年 第10期

 

 

   目前国家教育部呼吁广大一线教师要培养学生“着眼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而“着眼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教学改革不是重起炉灶,更多的是立足自身,从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滋养,寻找新的生长点。”[2] 就《记梁仁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而言,学生易于理解。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时寻找到的新的增长点是,借此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教方面的教育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一个小点,以上任务群篇目的选择就是从这一点考虑的。推而广之,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横向比较联系、纵向深入探究的纵横发散延伸的方法去设计阅读任务群,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读文本、思运用中充满人文情怀地去关注现实问题,去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自身。语文教师从树立时事语文意识角度去紧跟时代步伐设置阅读任务群,学生们在阅读这些拓展的篇目之后,视界变得敞亮,心灵变得舒展,理性认识会更加深刻。

二、引古,从夯实学生文言功底角度设计 

高中语文学习可以说是母语学习的高级阶段,现代文阅读对高中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了,而古诗文阅读确实是块“硬骨头”,学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得花点功夫,得从高一学段开始重点抓。为此我在执行“据今引古”阅读任务群设计策略时,一定会在选择“今”之时文、美文基础上去选择与该专题有关的古诗文,让学生晨读背诵、理解鉴赏。下面再以我设计的家训家教微专题的古诗文阅读任务群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篇目为例:

 

阅读篇目

作者

选自

 《诫子书》

 诸葛亮

 《中华家教文化》

 《训诫示康》

 司马光

 360百科

 《朱子家训》(24句名言)

 

 古诗文网

《小宛》

 《诗经·小雅·小宛

《古诗词里的家教家风》

 《勉儿子》

韦庄

 《古诗词里的家教家风》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唐)

 《古诗词里的家教家风》

 

这里我粗略解释一下以上选文的理由。首先,从贯彻落实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的角度看,家国情怀是国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永恒主题,已经被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工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一以贯之的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家风家教方面的教育又是由我担任第一主持人的省课题《基于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JK18024)有关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的一大重点其次,从夯实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和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所选的五篇选文各有特色。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从《诫子书》中,学生能领悟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在《训诫示康》一文中,司马光用自身“以俭素为美”来告诫后辈,崇尚节俭,继承俭朴家风司马光身处“以俭相洉病的封建社会,但他却出淤泥而不染虽官居显位,俸禄厚丰,却自行节俭,不喜奢侈,给子孙后辈乃至黎民百姓做出了榜样。脍炙人口的《朱子家训》不只是家训,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诗经·小雅·小宛》一诗,作者在思念先人中不忘家风,告诫兄弟传承祖德,弘扬家风,时刻都要惴惴小心战战兢兢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发奋努力,不忘祖德,不辱门庭,毋忝尔所生(不要辱没父母的英名)。韦庄的《勉儿子》是一首教育儿子投笔从戎的诗。诗人要求儿子在保家卫国的战斗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杜荀鹤《题弟侄书堂》是一首在战乱的血与火的炙烤下写就的劝学篇,比之其它劝学之作尤为刚烈。他教诲年轻的侄儿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劝勉侄儿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

以上例说,就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而言,古诗文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文言上的问题。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最关键的是文言词汇。有了文言词汇的积累,才会产生文言语感,才能构建与运用语言。与此同时,古诗文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要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首先就要缩短学生与文言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产生自觉理解文言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被文言背后的文化所吸引从而深入地学习、积累,最终达到自觉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鉴于此,高中语文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补齐学生古诗文阅读短板”这一目的。同时古诗文教学的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学生在学习这些“引古”的阅读任务群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文化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据今引古”的观照之中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使命

总之,在新课标、旧教材和新高考这一特殊背景下,“据今引古”这一阅读任务群设计策略,就是带领学生去破旧立新,将旧教材教出新样态。在一个个阅读任务群的熏陶渐染下,学生们厚积而薄发,既能提高阅读理解、鉴赏评价能力,又能提高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槠树荣:《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标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4P04

[2]  朱连云:《导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人民教育》2019年第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