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9、陆游:梦赏洛阳花

(2011-10-14 14:33:46)
标签:

陆游

牡丹

休闲

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梦中赏牡丹,并写下了“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的千古佳句。陆游为什么在垂暮之年的梦中还“犹”看洛阳花呢?

大家都知道陆游幼年即立志抗金复国。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少年好学、才华横溢的陆游到杭州省试,合该走了霉运,恰巧这一年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省试。在朝中一手遮天的秦桧本以为秦埙获得第一名毫无问题,谁知主考官陈子茂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竟然把文章卓然的陆游取为第一,秦埙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绍兴二十四年(1154),陆游又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秦桧执掌朝政之时,一腔爱国热血主张抗金的陆游一直被闲置不用。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这时秦桧已死,陆游的命运也露出一丝转机。宋孝宗即位后一度表现出了“锐意恢复”准备抗金的决心,主战派这时又占了上风,陆游因“善词章,谙典故”被荐于朝廷。宋孝宗便亲自召见了陆游,陆游十分诚恳地陈述了自己对抗金的意见,获得孝宗的嘉许,因而赐以进士出身。这时的陆游正是壮志欲酬之时,所以参予了许多抗金策略的制定,亲自起草了一些重要的抗金文件,积极准备王师北伐恢复失地。

谁知,张浚为首的北伐军以顺利开始却又因将领内讧很快以失败而告终。战局的逆转使宋孝宗丧失了信心,转而依靠主和派,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宋孝宗朝战暮和反复无常,而陆游却初衷未改始终如一,甚至愚忠至极地继续上书孝宗主战,从而招致孝宗和主和派的不满,终于被孝宗罢官,陆游的爱国情怀遭到了无情的嘲弄。

主张抗金的陆游在废置中度过了10年。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11月,陆游才被起用派往成都府任参议官,后又在蜀州(今重庆)、嘉州(今乐山)等地任通判,几乎遍历蜀中。淳熙八年,范成大来到成都任成都路安抚史、四川制置史。陆游与范成大是好友又都是诗人,于是范成大将陆游召回给了个参议这样的官作。

这段时间,壮志难酬的陆游,在成都无外乎宴饮、赋诗、赏花、听歌、斗鸡、射雉的豪纵生活。范成大与陆游都善诗赋,饮酒赋诗,相得益彰,一时间“主宾 唱酬,短章大篇,人争传诵之”。但陆游仅是借酒浇愁而已,并未沉溺于这种生活,他时时魂牵梦绕的仍是北伐中原救民于水火,甚至在醉酒夜眠中仍然壮志在胸,念念不忘征战破敌。在《3月17日夜醉中作》里,他写道 :

逆胡未来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陆游是越州山阳,今浙江绍兴人,但他对恢复中原有不解的情结。他曾到过作为西京的洛阳,观赏过洛阳牡丹,在《赏小园牡丹有感》中说: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可见,陆游对洛阳牡丹的壮丽硕大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牡丹看作是国家与民族之花。他把抗金复国收复中原与牡丹在心中凝为了一体。中原被胡人占领,牡丹失落,所以他对牡丹更加思念。聊以慰藉的是他在蜀中为官却看到了四川牡丹,特别是天彭县的牡丹令他大为惊奇。天彭民间有家家种牡丹,人人赏牡丹的习俗。这里的丹景山牡丹众多,悬崖之上也长满牡丹,画坛怪杰陈子庄说:“悬崖断壁皆生牡丹,苍干古藤,天娇寻丈,倒叶垂华,绚灿山谷”,所以人们把它叫丹景山。

宋时,天彭牡丹是从哪里来的呢?陆游了解到,天彭牡丹源自洛阳,所以天彭被人们称作小西京。天彭“其俗好花”也有京洛遗风,处处与洛阳习俗相近。因此,天彭牡丹更引起了陆游的兴趣。陆游经过对天彭牡丹的深入考察,也象欧阳修写《洛阳牡丹记》一样,写了一部《天彭牡丹谱》。陆游在《天彭牡丹谱》中写道:“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出。土人云:曩时永宁院有僧,种花最盛,俗谓之牡丹院,春时赏花者多集于此,其后花稍衰,人亦不复至。崇宁中,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花户始胜,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今惟三并李氏,刘村母氏、城中苏氏、城西李氏花特盛,又有余力治亭馆,以故最得名……天彭三邑皆有花,惟城西沙桥上下花尤超绝。”陆游还把天彭特有的四十余种牡丹记于《天彭牡丹谱》中。

对于天彭牡丹的习俗,陆游把它与洛阳牡丹作了比较,他记述道:“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大家至千本,花时至太守以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帟幕,车马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在寒食之前者谓之火前花,其开稍久,火后则易落,最喜阴晴相半,时谓之养花天。栽接剔治,各有其法,谓之弄花。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语。故大家例惜花,可就观,不敢轻剪,盖剪花则次年花绝少。惟花户则多植花以谋利,双头红初出时,一本花量直至三十千。祥云初出,亦直七、八千,今尚两千。……予客成都六年,岁常得饷,然率不能绝佳。淳熙丁酉岁,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其大径尺。夜宴西楼下,烛焰与花相映,影摇酒中,繁丽动人”。

陆游在蜀10年,不忘抗金恢复中原,爱国之情近乎于痴。淳熙五年,宋孝宗忽然想起了陆游,也许因为他觉得当年愧待了陆游,也许他认为陆游的爱国热情已经被消磨殆尽,于是心血来潮令陆游立刻到临安面圣。陆游呢?他也许以为,朝三暮四的孝宗又改和为战,爱国的热血顿时又沸腾起来,于是匆匆告别了四川来到临安。但孝宗并没有象陆游想像的那样准备抗金,他也只被任命到福州、江西作茶盐公事。

淳熙七年(1180)春,他所在的抚州大旱,5月又下大雨山洪爆发,大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上奏“拨义仓赈济”,可朝廷迟迟不予准奏,陆游只得先拨仓粮赈济灾民。不久朝廷以“擅权”罪名罢了他的官,陆游只好回家赋闲。6年后虽然又被启用,但对于抗金“死不悔改”也不识时务的陆游又因坚持抗金,为主和派权贵所不容,再次被罢了官。

从此,陆游一直在山阴旧居过着闲散的生活,直至终老再也没有出仕。虽然如此,陆游既使在梦中也没有忘记失陷的中原和牡丹,他在《梦至洛中观牡丹繁丽溢目觉而有赋》中,写道:

两京初驾小羊车,憔悴江湖岁月赊。

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

妖魂艳骨千年在,朱弹金鞭一笑哗。

寄语毡裘莫痴绝,祈连还汝旧风沙!

他在这首诗中说,自己蹉跎一生,憔悴江湖、什么都忘了,但却忘不了洛阳花,但它却只能在梦中出现。而他也在梦中返老还童变成了一个手持朱弹金鞭的少年,他警告胡人,不要太痴迷于牡丹的妖魂艳骨,它不是你们的花,否则我早晚要把你送回祈(同祁)连山荒野的风沙之中。在陆游看来,牡丹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牡丹失落就是国土失陷,怀念洛阳牡丹的就是怀念失陷的国土。他在梦中常常思念抗金收复失地,又怎么能不“梦中犹看洛阳花”呢?这就是陆游的爱国情结。

陆游一生的爱国热情至死不渝,既使晚年他的诗词中也贯穿这种精神和信念,死前,他仍作《示儿》一诗。在他这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中,还要儿孙不要忘记将来收复中原在祭拜时告诉他。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嘉定二年12月29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就在这不忘收复中原的默默意念中与世长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