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杭州吉祥寺
(2011-10-13 09:37:07)
标签:
苏轼吉祥寺文化 |
杭州安国坊吉祥寺,宋代牡丹极盛。《武林梵志》记载:“吉祥律寺,在杭州安国坊。乾德三年,睦州刺使薛温舍地为寺。治平二年,改曰广福,其地多牡丹”。
吉祥寺的牡丹繁盛,是因为寺中有一位叫守璘的和尚擅伺牡丹。他在寺中开了一片很大的花圃,圃中栽种牡丹近百种,数以千株,各种名品兼备。花开时,万紫千红,芬芳满园,人们观赏如潮,成为宋时杭州牡丹最重要的栽培和观赏之地。
吉祥寺牡丹之盛从沈立、苏轼、陈襄等人来此观赏牡丹的记闻中可以得到证实。
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杭州任通判。当时杭州知州是沈立。沈立,字立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是宋代的文学家,曾任两浙转运使及越州、杭州太守。作为一个文学家和牡丹迷,沈立曾著有《牡丹记》10卷。
熙宁五年(1072)3月23日,正是牡丹盛开之时,痴迷牡丹的沈立知道苏轼也是一个爱牡丹的人,所以邀他一起去吉祥寺赏牡丹,苏轼欣然应邀前往。
这是一次观赏牡丹的盛会。苏轼其后在为沈立的《牡丹记》所作的《牡丹记叙》中写道:“熙宁五年(1072)三月二十三日,余从太宁沈立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数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盘彩篮以献于坐者,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毕醉。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后来,苏轼在《惜花》一诗中又回忆:“吉祥寺中锦千堆,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吴儿咍(咳,嗤笑)。”在此诗后作者还自注:“钱塘吉祥寺花为第一。壬子(1072)清明,赏会最盛。金盘彩篮以献于坐者,五十三人。夜归沙河塘上,观者如山”。
从苏轼的记叙和后来的追忆以及自注中可以看出,吉祥寺牡丹为钱塘第一,守璘和尚培育的牡丹有百余种、千余本,为“钱塘花最盛处”;吉祥寺的赏花之会也最为盛大热烈。寺内张帷布幕,管乐其中,百面锣鼓响声如雷,乐师们一遍遍演奏《凉州》曲。场上不断有人向沈立、苏轼献上盛开的牡丹,以金盘彩篮载牡丹献花者竟有五十三人之多,令苏轼等人大为惊异和感动。赏花饮酒必不可少,人们情绪高涨,酒兴大发,个个癫狂,如痴如醉,就连“素不饮酒者毕醉”,可见这酒唱到了何种程度。
更有意思的饮酒还要簪花,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官人百姓,个个头插牡丹以赏。“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古代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台为第十等。《左传·昭公七年》记:“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舆台指地位低微的人,皂隶指奴隶。就是说,自太守,通判等官员头插牡丹起,舆台皂隶也皆插花以从,观看者数万人之多。开怀畅饮,酒酣乐甚,苏轼竟然醉倒在花前。
簪花饮酒之赏至夜深方散,这时苏轼已经烂醉如泥,人们只好搀扶以归。走在沙河塘路上,虽然有人们的架扶,头插牡丹的苏轼仍然东倒西歪蹒跚不止,一副醉态憨样。一位官员诗者竟然如此模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十里沙河塘路上,人家纷纷钩起珠帘引颈相望。但是苏轼已“醉倒不觉吴儿咍”,只管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快乐。后来,苏轼以一首《吉祥寺赏牡丹》记述了这簪花醉归的情景。诗云: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这首诗诙谐地记录了那天他“人老簪花”、“醉归扶路”、人们纷纷卷帘观望的情景,在自嘲的口吻中展现了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也透出了他疏狂豪放的天性。从此,苏轼与吉祥寺及其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久,沈立调任他职离开了杭州,苏轼少了一位可以一起赏花的友人,可是他却一直思念着吉祥寺牡丹。当年冬日,牡丹还不到开花的时候,苏轼却情不自禁地独自来到了吉祥寺,回来后作诗一首云: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独肯来。
诗中说的是阳春未回,萧萧寒雨打湿了牡丹的枯枝。谁人像我苏夫子,明知不到花时却偏要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思念?偶于冬日来一次以解思念之渴也罢,可过了十来天,苏轼又鬼使神差地来到吉祥寺,而且又作诗一首云:
东君意浅著寒梅,千朵深红未暇栽。
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
诗人说,现在是春风未回之时枝头只有梅花,殷七七是一位“能开非时之花”的道人(曾在9月催开鹤林寺的杜鹃),怎么才能找到殷七七,请他帮忙让牡丹在冬日开放呢?可见苏轼渴望见到牡丹之迫切。
幸喜,沈立走后前来接任杭州太守的是陈襄。陈襄,字述古,福建侯官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陈襄虽不像沈立是牡丹专家,却也是一位痴迷于牡丹的诗人,十分饮佩苏轼的才华,两人也很快结为密友,时常一起出游吟赏。
次年(1073)春,牡丹已开数日,已经等不及的苏轼邀刚来的陈襄一起到吉祥寺赏牡丹。他先向述古夸耀了一番吉祥寺牡丹,说得陈襄心动,答应明日一起前往吉祥寺赏花。
第二天,苏轼早早来到吉祥寺等待陈襄的到来,可是一等再等就是不见陈襄的人影。正在焦急之时,衙人来报太守有要事处理不能前来。苏轼不快,顺手写了一诗交给来人,吩咐他回去后立交太守。陈襄接过打开一看,是一首名为《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的诗: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苏轼说,今年牡丹开得特别好只等你前来观赏,你答应前来而不来失信于牡丹,它会对你怨恨,恐怕明年便不会再开了。陈襄一见此诗笑了,决定明日一定前往。
第二天,陈襄果然来了。陈襄感谢苏轼和众人,尽情赏花之后于席上赋诗《春晚赏牡丹奉呈席上诸君》诗云:
逍遥为吏厌衣冠,花谢还来赏牡丹。
颜色只留春别后,精神宁似曰前看。
雨余花萼啼残粉,风静奇香喷宝檀。
只恐明年花更好,不知谁与并栏干。
陈襄说:我喜欢逍遥为吏不喜欢这身官服,花要谢了我才来和大家观赏牡丹,虽然春雨过后花萼里只剩下一点残粉,可是风静时仍然喷吐奇香。明年这里的花儿一定会开得更好,只是不知道那时会和谁一起并栏观赏。诗的最后两句借题苏轼的“只恐明年便不开”,在对明年牡丹充满乐观和希望之中又略带些许的惆怅。
苏轼听了陈襄的诗很高兴,立即又吟《述古闻之,明日即至,坐上复用前韵同赋(二首)》
一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二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樽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苏轼和陈襄共事两年友情甚深。1075年7月,陈襄离杭州任,与应天府的杨绘对调,苏轼从凤凰上一路送他到临平才挥手而别,而吉祥寺牡丹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