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品质审评
(2011-02-25 13:53:23)
标签:
信阳毛尖审评杂谈 |
分类: 茶人侃茶 |
茶叶品质的高低,必须通过审评与检验才能确定。茶叶审评与检验对茶叶生产起着指导作用,对茶叶品质起着监督和促进提高的作用。确定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要干评外形,湿评内质。外形评嫩度、条索、色泽、匀净度4项因子,内质审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4项因子。
茶叶感官审评按外形、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进行。一般评茶操作程序为:扦样把盘,扦取有代表性的茶样250克左右置于样盘内,双手持样盘做回旋转动,使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的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按上、中、下3个层次看茶。一看条索,二看色泽,三看嫩度,四看匀净度。开汤: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审评台上。称取样茶3克或4克,冲入沸水150克或200克(茶水比为1:50)。5分后,一看汤色,二嗅香气,三尝滋味,后评叶底。
毛茶中的含水量与品质有很大关系。毛茶含水量一般在5%~7%时,品质比较稳定,变化较少;如含水量在10%以上,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就会很快繁殖,引起霉变。毛茶收购时,测定毛茶含水量,由于条件所限,主要依靠评茶人员的感官来测定。
一般含水量不同的毛茶,各具有不同的特征,可用手捻毛茶和干嗅香气来判断毛茶的含水量。如用手握毛茶感到非常刺手,紧握时发出“沙沙”声,用手指捻之能成粉末,干嗅香气充足,则其含水量在7%左右,即通常所指的干毛茶;如手握毛茶有些刺手,只能捻成片末,片少末多,其含水量约为10%;如用手握毛茶无其刺手感觉,用手指捻茶只能成碎片,折梗虽断,但梗皮不分离,则含水量在10%以上,需立即复火。
外形
茶叶外形审评,主要靠人的视觉,外形的好坏对品质高低起重要作用。外形4项品质因子的评法如下:
条索:不同茶类对条索有不同的要求,就信阳生产的茶类,一般认为体积小,身紧,身骨重实的好;条松,感觉轻的差。条形完整的好,断条、断芽的差。芽叶肥壮、叶肉厚制成的茶,紧结壮实,身骨重,品质好;反之,叶形小,叶肉薄,品质差。芽细短的鲜叶制成的茶,条索紧瘦,身骨略轻,品质略差。
色泽:绿茶以翠绿或深绿色光润为好,绿中带黄、黄绿不匀较次,枯黄花杂者差。
嫩度:嫩度好的,芽与嫩叶比例大,含量多,并且芽头嫩叶比例近似,老嫩均匀,制成的毛茶外形整齐。另外,条索紧结 ,芽头完整,锋苗锐利,白毫显露的嫩度高,品质好。
净度。主要指毛茶干净与夹杂程度,不含茶梗、茶子、片、末等夹杂物的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
在茶叶外形审评中,重点因子是嫩度和条索,整碎及净度为辅助因子。
汤色
凡鲜叶柔嫩为1芽2叶初展的名茶,制造及时,揉捻轻,细胞破坏率不高则汤色浅绿鲜亮,如高档信阳毛尖、香山翠峰、白云毛峰、仰天雪绿、碧渡剑毫等。有的名茶鲜叶细嫩,仿龙井制法,外形略扁,具有碧绿的汤色,如竹叶青、金刚碧绿等。而炒、烘青茶的汤色绿中有黄。
绿茶汤色变化快,时间过久变黄变红,甚至混浊而沉淀。故评绿茶宜先看汤色。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混浊度3个方面去评比。
色度:色度分正常色、劣变色和陈变色。绿茶的正常色按各种名茶和炒青茶、烘青茶的要求有浅绿、碧绿、嫩绿、黄绿等。劣变色轻则汤黄,重则变红,陈变色为灰黄色。
亮度:绿茶看碗底,反光强的就明亮。茶汤亮度好的,品质就好;亮度差的,品质亦次。
混浊度:即清澈或混浊的程度。清指汤色纯净透明,混浊指汤中有沉淀物或细小浮悬物。清澈透明者为优质。
香气
信阳茶叶按制法和品质不同,香气有以下几种类型:
毫香型:鲜叶隔度1芽1叶初展或单芽,茸毛多,干茶白毫满披,冲泡时散发出的香气叫毫香。震雷剑毫、雷沼喷云等具有典型的毫香。
嫩香型:鲜叶1芽1叶或1芽2叶初展,制茶及时、正常,新茶具有鲜嫩香。如高档信阳毛尖、仙洞云雾、龙眼玉叶等都有嫩香特点。
花香型:采自高山云雾中的1芽2叶鲜叶制成的茶叶,散发出鲜花的香气。如九华山毛尖、金刚碧绿、车云山毛尖等具有典型的兰花香。
清香型:清香属绿茶的典型香。嫩度在1芽2叶或1芽3叶以上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制成茶叶,一般都具有清香。中低档信阳毛尖、烘青等都属清香型。
熟板栗香:有很多消费者喜欢这种香味。有些炒干的茶叶具有熟板栗香。有些是在干燥过程中有意提高温度,使清香进一步转变为熟板栗香。
茶叶香型确定之后,评其优次主要从纯异、高低、长短等方面进行。
纯异:香气纯正,没有异味为好;反之,为差。不纯的气味,就给予某种气味的评语,如烟焦、酸、霉陈、鱼腥、日晒、闷、青、药、木、油气等。
高低:用6个字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
浓:香气高。鲜: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的感觉。清:清爽新鲜之感。纯:香气一般,感觉纯正,无异杂气味。平:香气平和,无异杂气味。粗:粗老气。
长短:即持久程度。香气在杯中存在的时间长,为香气长;反之,则短。香气纯正,以持久为好;气味不纯,则存在愈久,品质愈差。
总之,香气以高而长,鲜爽馥郁的好,高而短次之,低而粗更次,有异味者为低劣。
滋味
涩味物质:主要是多酚类。其中酯型儿茶素物质(又叫黄烷醇类)占比例较高。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部分酯型儿茶素转化为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有较强的苦涩味,收敛性强。非酯型儿茶素稍有涩味,收敛性弱,喝后有爽口的回味。
鲜味物质:主要是氨基酸类,其中茶氨酸占比例较高。
甜醇味物质:主要是可溶性糖。糖类中的可溶性果胶有粘稠性,使茶汤有“味厚”感。
苦味物质:有咖啡碱、花青素。
按鲜叶质量、制法不同,茶汤滋味分如下类型:
浓烈型:芽肥壮、叶肥厚、嫩度1芽2叶或1芽3叶的优良品种鲜叶,制茶合理,制出的绿茶具有清香或熟板栗香,尝味时,开始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剑性而不涩,回味长,有爽口甜感。一般高档炒青茶有这种滋味。
浓醇型:鲜叶嫩度好,制造得法的茶叶,茶汤入口感到内含物质丰富,刺激性和收剑性不强,回味甘甜或爽口。
醇爽型:鲜叶嫩度好,加工及时合理,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
醇和型:滋味不苦不涩有厚感,回味平。
平和型:鲜叶较老,滋味稍淡,不苦不涩。
淡薄型:鲜叶较老,滋味平淡。
审评茶场的滋味先要区别是否正常,正常的滋味区别其浓、淡、鲜、爽、醇、和,不正常的区别其苦、涩、粗、异。
浓,指浸出的内含物质丰富,汤中可溶性成分多,刺激性强,富有收剑性。淡,则相反,内含物小,淡薄缺味,但属正常。鲜,与爽口感相似,似食新鲜水果感觉,清愉爽适。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味淡,物质不丰富,刺激性轻而正常可口。苦,是茶场滋味的特点,对苦味不能一概而论。茶汤入口先微苦后回味很甜,是好茶;先微茶后不苦也不甜者次之;先微苦后也苦又次之;先苦后更苦更差。涩,有麻嘴、紧舌之感。先有涩感后不涩的属于茶汤滋味的特点,吐出茶汤仍有涩味的才属涩,表明品质差。粗,是指粗老茶叶有以苦味为主的苦涩味,舌面感觉粗糙。异,属不正常的滋味,如酸、馊、霉、焦味等。
鲜叶老嫩度不同,则内含成分不同,采摘时,必须按各类茶的标准,及时、分批的采,使鲜叶嫩度一致,有利制茶技术的发挥,使滋味符合各种茶的要求。若鲜叶老嫩混杂,杀青程度不匀、揉捻、干燥工序难以掌握,影响茶叶滋味。采下的鲜叶要保管得当,避免久堆发热,如叶子变红变质,茶叶滋味淡薄或不纯正。
鲜叶冲泡,没有很好的茶味,而经各工序制作成干茶后再冲泡,就能尝到各种不同的滋味。这说明,滋味是在鲜叶的基础上,在制茶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工序可制成不同的茶类。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个基本工序制成绿茶,形成绿茶的滋味。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个基本工序,制成红茶,形成红茶的滋味。
叶底
叶底是感官审评最后一个项目。因干茶冲泡时吸水膨胀,芽叶摊展,叶质老嫩、色泽、匀度和鲜叶加工合理与否,在叶底中暴露出来。看叶底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也就是眼睛和手指。评叶底主要评嫩度、色泽和匀度。
嫩度:以芽与嫩叶含量比例和叶质老嫩来衡量,以芽含量多的为好。叶质老嫩可以从软硬和有无弹性来区别。手指压叶底柔软,放手后不松起的嫩度好,硬有弹性的表示粗老。
色泽:主要看色度和亮度。绿茶叶底以嫩绿、黄绿、翠绿明亮者为优,深绿较差,暗绿带青或红梗红叶者更差。
匀度:主要看老嫩、大小、色泽、整碎是否均匀一致。
沈培和先生、张育松先生等编著的《茶叶审评指南》,介绍的五项因子审评方法更为简便实用。即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也是茶叶界茶叶审评较常用的审评方法之一。
(1)评分原则
信阳毛尖茶品质因子定分原则
因子
外
形
汤
色
香
气
滋
味
叶
底
(2)常用的品质权数
信阳毛尖茶评分计算方法
分值
占%
评分
得分
(3)评分与评语应同时并用
(4)评判汤色和叶底
(5)150ml杯与3g茶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