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怎么“建模”?
——近日参加“学程导向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活动的体会
最近两周,我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程导向
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活动之中,应该说有了很多倾听与思考的机会,只可惜到现在,有效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到底是怎样的,我的心中还是乱如一团麻,思来想去,有时感觉到语文课堂没有必要去建立什么“学程导向”的模式,倒不如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一种“以学定教”的理念更为合适。应该说,我的这个想法是有根据的。
还记得上周三去育才小学参加首次研讨活动的时候,我是满心希望能得到阅读教学的模式,但结果探讨的更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至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几乎没有提及。
再说本周一去实验小学,虽然我在习作课上似乎能得到习作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从沈荣老师的评述中得到了主题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但是很是可惜,这些模式只能应用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
今天,终于轮到我们学校的活动,许校长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安排了两个教师分别在指导前后上同样的课,内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二课时,由陈海燕和张渝老师执教。我知道校长的意图是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本次教研活动的效率。我全程参与了语文组的活动,本校的研究小组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先学后教”,完全采用中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闷,他们只能局限于课文学习的个别点上,启而不发,导致执教的陈老师很被动。评课的时候,教研员提出了很大的修改性意见,他们觉得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应该从故事的层面切入,通过讲、说、悟、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护士长叶欣的崇高形象。匆匆建构好课堂的框架后,张渝老师开始了课堂教学,所幸张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不错,在我看来,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冷静地思考一番,这种教学方式,不就是我们一直在使用的吗,基本没有什么改变。(我校参加听课的几位老师也有同感)看来,我们现在只要在原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把“以学定教”再做得实一点,就能符合本次“建模”的要求了。
再说,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对该内容的认识程度而定,那还有什么“建模”的必要呢?语文教学的内容本身特点就是丰富多彩,有叙事的、写人的、说明的……就是写人的文章,也各有特色,有的只选择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物特点,有的采用白描的方法列举了几个事例……怎样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去“建模”?只有根据一种文本的特征建立一种教学的模式。如此下来,假如有二十篇不同的课文,那么就会有二十种教学模式。各不相同,这还能教学“模式”吗?(我以为,教学模式就是程式化的,能通用的教学环节)
所以,我对语文课堂“建模”研究的将来还是有很多的困惑。如果,硬是需要什么教学模式的话,我觉得沈荣老师说得不错,在纸上,我能立马想出个模式来。但是,其用场如何?我想,那也只能是一个呆板的、空洞的、不实用的摆设罢了。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辞,如有不当,请谅解。